教育部答南都:课间延时让孩子动起来,解决小眼镜小胖墩问题

发布时间:2024-09-26 22:17  浏览量:3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吕虹 发自北京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不少地区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增加至15分钟。如北京市教委就在开学伊始,正式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全国层面上看,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就曾发文明确整治挤占“课间十分钟”等行为。

如何让课间时长在“增量”的同时也能“提质”,让这多出的五分钟真正发挥效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教育部有何部署?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9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称,课间时间延长,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切口虽小却意义重大,延展了“五育”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下一步将在关键环节方面,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王嘉毅指出,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意义非常重大,它延展的是“五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教育部下一步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的部署,王嘉毅强调要在关键环节方面,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我们看来,课间时间延长,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教育部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方面加强联合,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