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不惜举债120亿,迫切收购沃尔沃的吉利,如今赚回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5-03-12 13:57 浏览量:12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0年,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消息传来:中国的吉利要收购沃尔沃。这事儿说出来,连外国媒体都觉得像是在听天方夜谭。
当时的美国正经历金融危机,沃尔沃就像个烫手山芋,东家倒手西家不要。
但李书福却看准了这个机会,背着120亿的债务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而后续的操作,在当时更是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说起沃尔沃的经历,还真是几经沉浮,999年,福特花了64.5亿美元把沃尔沃收入囊中,那阵势,好像是抱着金娃娃似的。谁知道没过几年,金融危机就来了。
福特自己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只能忍痛甩卖手里的品牌。路虎和捷豹给了印度的塔塔,而一直亏损的沃尔沃,也成了福特急于甩掉的包袱。
再看看当时的吉利,2008年的营收才43亿出头,利润也就8.8个亿。
虽说第二年营收猛增到140亿,利润也破了10亿,但跟18亿美元的收购价一比,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么大的缺口,吉利是怎么填上的?其实是大庆市国资委的融资平台出手了,给了7到8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中国银行也没闲着,浙江分行和伦敦分行牵头搞了个财团,承诺给吉利开10亿美元的五年期贷款。
这种大手笔的融资操作,在当时的中国企业界可以说是开了先河。一个民营企业,敢于背负如此巨额债务去收购国际品牌,这种魄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但当时外界的质疑声也不小。有人说李书福是在玩火,有人说这是在自取灭亡。毕竟,一个营收才140亿的企业,要消化一个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这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
收购后外界一片质疑声,但现在看来,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背后,其实藏着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
"双品牌战略"就是第一招,不少企业收购后都喜欢大刀阔斧地整合,结果往往是把好端端的品牌给整废了。
李书福倒是另辟蹊径,让吉利和沃尔沃各自独立运营。这就像是两条平行的河流,各自奔流,却又能互相滋养。
2013年的一步棋更是显示出李书福的远见,在欧洲成立CEVT研发中心,这招儿可不是随便玩玩。
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技术人才密集。把研发中心开在那儿,就像是把自家的"科研哨所"开到了技术前沿。
但李书福也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外。2012年在湖南开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在为企业的未来储备"生力军"。要知道,再好的技术也得有人才来消化吸收,这就是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说起新能源电动车,李书福更是走在了时代前列。现在的极氪、领克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打出了名堂,这说明他押对了宝。吉利的全球化版图,就这么一步步清晰起来。
2022年6月,一个数字让当年那些嘲笑吉利的人都傻了眼:沃尔沃的市值飙到了197.9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这场收购不光是救活了沃尔沃,还把吉利的身价给抬上去了。
要知道,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没少背黑锅。但吉利这些年的表现,硬是把"低端国产车"的帽子给甩掉了。
瞧瞧吉利现在的"朋友圈":沃尔沃、宝腾、路特斯、极星...这阵容,说是豪华也不为过。从当年的"土鳖"一跃成为掌控多个国际品牌的汽车巨头,这剧情要是拍成电影,都得被说成是太夸张了。
但这哪是什么夸张的故事,分明是李书福用十五年时间写出的答卷。那些当年说他"不自量力"的人,现在估计都不好意思再提当年的预言了。
这也也告诉大家,在商业世界里,永远不要被"不可能"这三个字吓倒。当年要是李书福被那些质疑声吓住了,今天的吉利可能还停留在造着廉价小车的层面上了。
参考资料:
新浪汽车:当年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