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建议寒门子弟考公(老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11 13:27  浏览量:5

老李是我在机关大院里最熟悉的老同事。今年45岁,已经在四个市直部门写了整整20年材料,至今还是个正科级。

刚认识他时,我还以为他是哪个办公室的老文书——顶着稀疏的头发、佝偻着背趴在电脑前,眼镜片上反着Word文档的白光。

他常说自己是“写材料的骆驼”,历任局领导都夸他是“局里一支笔”,可提拔的事总是遥遥无期,直到38岁才解决了正科。

前年春天,一位领导老兄让我帮他推荐个人,他部门的综合调研处原处长提拔了,急需个笔杆子接处长。我立刻想到老李,赶紧掏出手机给他看老李主笔的材料。然后,我联系老李,先做了下他的工作。

三天后牵线他们见了一面。在对方单位的小会议室里,领导老兄直截了当:“我看了你的材料,没问题。处里还有个刚回来的大学生,你来我们这儿牵头吧,来了就能排上四调,明年就有可能解决。”

老李却搓着手说“要考虑家里老人孩子”,气的我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我觉得你想讲条件,可以直接说,没必要说这样的话。

回来的路上,我问他啥意思。没想到老李说了句:“去了我还得天天写材料,而且排上队也不代表能提拔。”我当时就觉得老李的认知有问题。

等不来老李回话。我给推荐了宣传科的新人小张,这个30岁的选调生二话不说,第二天就去主动对接了。

今天早上,在楼下碰到老李,眼睛红红的没精神,他说局长又把全市作风整顿的汇报材料压给了他。然后他小心翼翼的问一句:“小张现在怎么样”。

我说也很久没见了,不清楚。

我没忍心告诉他,小张解决了四调后,又调综合一处了。

看着老李的背影,我突然理解了父辈常说的“衙门里的学问”:

体制就像座复杂的迷宫,普通家庭的孩子揣着“踏实肯干”的地图进来,却发现真正的游戏规则都写在看不见的墙上。

他们不懂领导深夜来电问“在哪儿吃饭”是在邀约饭局,不明白帮局长处理私事比写十篇汇报更重要。

就像老李,总以为材料写得好就能被看见,却不知道领导更需要的是能给他提供更高层次价值的人。

这些人并非不够努力,而是输在了人生预装系统上。当官二代们从小观摩父辈如何经营关系时,他们还在题海里背诵“天道酬勤”。当富二代在酒桌上学习“说话艺术”时,他们还在办公室逐字校对文件。

这种代际积累的差距,在遇到提拔机遇时尤为明显——领导当然更愿意提携看得懂眼色、接得住隐语的下属。

并非寒门子弟在体制内没有出路,只是这条路注定布满他们父辈从未教过的暗礁。

当老实本分成了固化标签,当业务能力反而成为被钉在原地的枷锁,或许对他们而言,选择更看重真才实学的领域(医生、教授),或者选择一条技术路线(程序员)、一条搞钱路线(经商),才是挣脱这道无形枷锁的唯一出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