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桐昆“智能大脑”不断装进新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21 21:01 浏览量:16
在桐昆集团旗下浙江恒超化纤有限公司的卷绕车间里,每台设备上都有一个AR码。巡检员戴着AR眼镜,通过前端的摄像头扫描AR码,手指在空中点击,眼前就会出现设备的各项实时数据,从而完成智能化快速巡检。这便是桐昆集团“未来工厂”里的一个工作场景。
今年11月12日,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桐昆集团牵头,联合9家单位共同开发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全局可视可析智能大数据平台及集成技术》成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桐昆集团始终以数智转型为翼,驱动企业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企业已经实现了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数据的“全局可视”,并实现了“全局可析”。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今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发布了T/CIET 579—2024《5G全连接工厂评价导则》,桐昆集团参与了本次标准的制定,成为浙江省桐乡市唯一一家既获得浙江省5G全连接工厂荣誉又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
5G+MEC专网的建立,为桐昆集团智能工厂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在聚合、纺丝、卷绕、检验、包装、仓储等各个环节,先进控制系统、智能铲板、智能巡检、智能落筒系统、智能外观检验、智能包装、智能仓储、智能装载等一大批先进系统和设备已经在桐昆集团得到广泛应用。
桐昆集团旗下所有工厂的自动化率超过90%,设备数采率达到95%,更有基于5G全场景的AR\VR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借助AR眼镜等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大大提升了车间一线的作业效率,真正做到了实时、可视、可控、可管,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
以一个年产量为30万吨的标准化车间为例,此前,这样产能的一个车间需要每班86个人的包装工,而现在只需要4台自动包装机器、12名包装工,便能满足车间的日常生产。
但是,这些只是桐昆集团数字化、智能化迈出的第一步。桐昆集团着力构建的,是一个“智能大脑”。
在桐昆集团总部大楼的数智运营中心,已经建立了横纵联合全面整合、数据贯通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数据的“全局可视”。基于可视化的“数据湖”,桐昆集团开发了数十个工业APP和数十个工业机理模型与场景应用,实现了聚酯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全局可析”。
桐昆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许燕辉介绍,数智运营中心的数据,来自全集团生产企业150万个工艺数据采集点位,连接超过25000台生产工艺设备,每天产生100亿条OT(操作技术)数据,提供数据服务超1万次,70多个工业应用系统覆盖产业链上下游。许燕辉解释,桐昆集团数智运营中心的定位,是建立全集团统一的决策指挥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科学调度、经营决策支撑、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等职能,加强多板块横向业务协调,实现纵向一体化、精细化管理。“这就像给企业装上了一个智能大脑。”
今年,桐昆集团新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孪生”系统,建造了在虚拟世界的“数字工厂”,并在恒超化纤公司试点打造“数字样板车间”。该“数字工厂”以“桐昆大脑”为依托,将物联网、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技术引入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从实体工厂到“数字工厂”的“映射”。系统能通过实时回传、收集数据,在短时间快速仿真模拟,在生产过程中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提前优化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智能化给桐昆集团带来了哪些好处?
许燕辉介绍,通过推进智能化,带来了企业用户体验的提升、效率的提高,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这几年,通过“集团、工厂、车间”三级管理“驾驶舱”,使各级用户能够“一点看全”,快速获得决策数据,大大提升决策效率。通过丰富的行业分析模型,还培养了企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进行管理的能力,数据驱动流程、数据驱动业务的效果明显。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桐昆集团人均产值年均增长22%,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1000万元,减少库存资金占用超亿元,单位能耗达到行业最低标准。
接下来,桐昆集团的“智能大脑”里还将不断装进更多新内涵。
按照其发展思路,当智能排产、智能现场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参数预测等众多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全企业、全产业链,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并进一步实现有效协同后,桐昆集团将步入“全局智能”阶段。在这一阶段,桐昆集团将实现全产业链可视化、生产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和质量最优化。
撰文 / 本报记者 同黎娜
编辑 / 王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