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竟是癌症“推手”!美最新报告:饮酒致癌每年致10万癌症病例

发布时间:2025-01-05 16:44  浏览量:3

美国最新数据令人大跌眼镜-喝酒正成为癌症的一大推手。根据维维克·莫西博士的最新报告,这个看似平常的社交习惯每年在美国悄无声息地带来约10万例癌症病例,夺走2万人的生命。这个数字比酒驾造成的13,500例死亡还要触目惊心。这份扎心的统计显示,酒精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号癌症帮凶,仅次于烟草和肥胖。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的肝脏专家布莱恩·P·李博士指出,大约七成美国人都有饮酒习惯,却对这个风险浑然不觉。更令人咋舌的是,美国癌症研究所201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45%)的美国人意识到饮酒会引发癌症。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还在稀里糊涂地举杯,把这个潜在威胁当作家常便饭。这份新鲜出炉的报告给人当头棒喝-以前那些说喝点酒对身体有好处的说法,现在看来都是在耍流氓。李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所谓的好处研究根本靠不住,方法不够严谨,数据也不够准确。就连一丁点的饮酒量,也是弊大于利。酒精在身体里可不是闹着玩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贝娅特丽斯·劳比-塞克雷坦博士道出了酒精在体内的作恶方式。首先是乙醛这个二五仔。酒精在体内分解时会变成这种化学物质,它就像个捣蛋鬼一样去破坏DNA。

这些受伤的DNA就容易失控,让细胞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疯狂分裂。其次,酒精还会制造一群叫自由基的捣乱分子。这些不安分的家伙在体内四处晃荡,专门找DNA的麻烦。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梶野秀治博士提到,它还会把身体里那些保护我们抵抗癌症的营养物质吃掉。更糟的是,酒精还是个催化剂。它能让香烟等其他致癌物变得更厉害,劳比-塞克雷坦博士说这就像二加二等于六那样要命。它还会搞乱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雌激素和睾酮的水平,让一些对激素敏感的部位更容易出问题。酒精已经被确认是七种癌症的老熟人。这些被点名的癌症都不是善茬:乳腺癌、结直肠癌、食道癌、肝癌、口腔癌、喉癌和喉咽癌。

特别要说的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近爆出了个惊人数字-全球每年冒出的75,000例唇癌和口腔癌里,五分之一都跟酒精脱不了干系。这些地方直接跟酒精打交道,简直就是在正面硬刚。医学专家们强调,不管你喝的是啤的、白的,还是红的,风险都一个样。就像IARC的研究人员说的,对这些敏感部位来说,酒精就是个双刃剑-照理说是用来解渴的,结果却可能害得这些部位遭殃。更让人瞠目的是,风险会随着酒量上涨而水涨船高。这就像是在玩俄罗斯轮盘-杯子端得越高,风险就越大。而且从第一口开始,这些部位就开始报警了,尤其是乳腺、口腔和喉咙这些地方。说到喝酒的风险,男女可不是一个调调。

最新数据显示,女性在这场酒局里吃的亏更大。按照最新统计,一个活到80岁的女性,就算每周就小抿一口,患上酒精相关癌症的几率也有17%。要是每天来一杯,这数字就蹦到19%。再要是每天两杯,风险就飙到22%了。男性这边的数据相对温和点-每周少喝一杯的话是10%,每天一杯11%,每天两杯13%。但这可不是说男性就能放心大胆地喝。南加州大学的李博士解释了这个性别差异的门道。首先是体型这个硬伤,女性普遍个头小,喝同样的量,血液里的酒精浓度反而更高。再加上女性体内脂肪含量往往比男性多,酒精和脂肪一搅和,激素就容易失衡,特别容易引发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简单说,就是剂量虽同,效果大不同。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美国卫生部门已经坐不住了。他们正酝酿着一场针对酒精管控的大动作。首当其冲的就是酒类警示标签的改革。自打1988年以来,这些标签就一直是老一套:孕妇别喝、开车别喝、喝多伤身。现在是时候给它们来个大换血了。卫生局局长维维克·莫西呼吁医疗圈的同行们也要动起来。把酒精和癌症的关系摆到台面上说成了新的任务。特别是那些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酒习惯。蒸馏酒协会的阿曼达·伯格博士也出来表态了。她说现有的警示标签已经发挥了作用,但联邦政府如果想改,得先把所有科研结果都摆到台面上说道说道。

不过,医生们对这波操作挺上心。哈肯萨克泽西海岸大学医学中心的戴维·格林伯格博士就挺兴奋,说他早就想这么干了。他自己就在参加一月不醉活动,身体力行地给大家做示范。老观念正在被新认知踢出局。那些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现在看来就是个乌龙。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奥蒂斯·布劳利博士直言不讳,过去三年的研究已经把这些说法打入冷宫。年轻人似乎最先开窍。

八月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美国人认为每天一两杯酒对健康有害,这是23年来的新高。其中年轻群体对这个观点最是认同。市场也在跟着变味。无酒精鸡尾酒正在成为新宠,烈酒厂商也开始琢磨着推出不含酒精的替代品。这些无酒精新品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饮酒习惯。格林伯格医生的建议很实在:理论上说,一滴酒都不该沾,但完全戒掉又不太实际。要喝就得把握好度,别太勤快。这种务实的态度,似乎正在成为新一代人的共识。

标签: 癌症 酒精 病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