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引燃AI百镜大战:跨越AI到AR的鸿沟

发布时间:2025-01-10 04:30  浏览量: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孔海丽、骆轶琪 拉斯维加斯、广州报道

AI眼镜掀起了CES的第一场热潮,这个品类甚至将持续贡献科技圈最大的看点。

“关于AI的幻想无限大,但是能实现这种想象力的的产业链技术并不是很多,眼镜确实是最理想的硬件形态之一。”CES现场智能眼镜专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记者走访了多家智能眼镜品牌发现,看起来热闹非凡的行业,其实埋着存亡暗线。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AI眼镜的功能听起来非常诱人,实时翻译、拍视频、接打电话、智能识物、智能导航等等,目标是“解放双手”,AI、AR、VR功能的排列组合,更是给足了发挥空间。

不过,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AI眼镜现在还处在一个早期阶段,无论是认知度、功能、销量,都还有待时间检验。

目前,押注AI眼镜的玩家们,既包括科技巨头、手机厂商,也包括在XR领域潜行日久的光学厂家。

尤其是国内公司,一场“迅速入局、加大马力、不行就改”的试错行动正在上演。

与我们外行看热闹不同,懂门道的内行们告诉记者,要想让AI眼镜真正扛起下一代硬件形态的大旗,无论功能再炫酷,它最基本但也是最难的一点在于:首先要成为一副真正的眼镜。

只有做到足够轻、足够舒适,才有可能被消费者认同接纳。而这背后,考验的是整个产业链能力。

业界达成的共识是: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几乎都是半成品。这受限于发展初期产业链、大模型交互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在佩戴舒适性、产品定位和理解等方面存在问题,每一个痛点都是当下最为迫切的命题。

“没有看过AI眼镜的CES不完整”

据CES官网披露,在今年参展企业中,包含“AR/VR/XR”标签的企业共达312家,联想、雷鸟创新、Rokid、XREAL、雷神科技、Gyges Labs、大朋VR等一众国内厂商都展示了自己的智能眼镜产品。

记者在现场发现,多个AI眼镜展台人头攒动,排队的观众拐了几个弯。关心AI落地故事的业内人士表示,不去AI眼镜展台看一眼,CES的行程甚至称不上完整。

不过,或许受限于CES展馆的网络硬伤,记者体验下来发现,虽然AR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品类,“大屏替代”功能表现不错,但AI眼镜的实际效果还不太稳定。

但追随Meta脚步,加大对AI眼镜的投入力度,这一路径的可行性是被证明过了的。

AI眼镜的标志性时刻是Ray-Ban Meta快速突破百万台销量。在业内看来,百万台就意味着迈过了第一个进入大众市场的门槛,从此,该品类就有了进一步迭代演进的空间和可能性。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透露,在通过对用户调研后发现,消费者对Meta推出AI眼镜的体验认可度高达60%,这一比例远超第二名的产品。“可以说,Meta是2024年智能眼镜的最好选择,没有之一。”也因此,包括雷鸟创新在内的不少厂商都表示,接下来希望超越Meta。

现实虽有难题要攻克,但前途应该是光明的。

这是引发众多厂商下场AI眼镜竞速的一大推动力,另一重则是在于,随着AI大模型兴起并探路应用,AI眼镜的前景尤其被看好。不少公司高管都指出:AI眼镜是AI大模型的最佳终端载体之一。

这是因为,AI眼镜打开了基于三维空间和第一人称视角的信息世界交互大门,这将进一步丰富AI大模型的数据资源,也将在未来赋能更多智能终端沿革。

IDC全球及中国副总裁王吉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IDC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大约为1280万台,同比增长26%,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0%左右。

其中中国市场大约有280万台,年增速约在107%、也即实现翻番,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8%。“整体看增速确实很大,但是基数还是小。如何进一步打造更大的市场,还是要逐渐深入让智能眼镜的附加值进一步体现出来。”

从能用到好用

虽然AI眼镜正在密集发布,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体验发现,对近视人群使用还有一定改进空间。这也是厂商们都在意识到的问题:AI眼镜先要做好眼镜的体验,然后叠加更丰富的功能。

XREAL现场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单品过百万台销量之前,产品都不算进入了大众市场。销量就是最好的检验指标,因为一旦有100万人使用这款AI眼镜,产品的佩戴体验、基本功能和场景可以与用户市场需求相匹配,同理可以类比早期智能手机百万台销量时期。

“我们认为,要让一款智能眼镜大众化,首先这款眼镜要佩戴舒适,不能太重、造型奇怪,同时兼容近视用户群体和不戴眼镜用户;其次才是增加各种功能,例如音频、显示、AI等,进而帮助用户减少使用手机。”该名人士强调,做好眼镜是大前提。

目前对于近视人群,CES现场展示了两种主要方案,一种是借助软件方式,手动调整,但记者在现场体验发现,这无法完全适配戴眼镜人群具体的面部结构特征;另一种是叠加硬件方式,也就是在AI镜片后面再加一对近视镜。

此外,对大模型调用的体验感受仍在迭代演进。

李宏伟在V3发布会上表示,AI眼镜很有机会取代消费者的无线耳机成为标配,因为其相比后者具备三大优势:不容易丢、不膈耳朵、与人交流不显得冒犯。当然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小体积与高音质的关系。

“我们给AI眼镜加了Beta标签,因为发现GPT演化速度极快,智能眼镜也要跟上这种速度。”他续称,AI眼镜要实现丰富功能,需要投入巨量研发资源才能实现,当下更在意的是,要解决“能用”和“好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李宏伟直言,“我们认为,目前全球所有眼镜的AI功能,都还只是半成品。主流的AI眼镜,在通过视觉识别这样一个简单的蓝牙耳机问题时,响应平均时长高达4-6秒,这种体验显然不合格。”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上。他进一步分析,过去的智能眼镜会通过收到信息-在眼镜内部转化-直接转到大模型进行处理,大模型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搜索,浪费了大量查找时间。“我们的策略是,在上述链路中间加一个意图识别中转模型,让信息可以在给大模型前,提前进行分类,这就可以大幅提升AI的响应速度。”

为此,雷鸟创新与阿里云通义达成了战略合作,二者有共超过300人的AI开发团队。“我们和阿里通义千问一起,共同为AR眼镜定制意图识别模型。核心目的是在大模型处理之前,先加工信息,通过分发,给合适的模型安排合适的内容,降低整体响应时间。在雷鸟V3上,平均1.3秒就能实现AI响应。”

从AI到AR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对于不少厂商来说,从AI眼镜向AR眼镜迭代升级都是长期确定性的发展命题。只是当下,在AR硬件生态链仍在发展过程中时,可以先让消费者熟悉“智能眼镜”这款产品。

群智咨询也认为,Ray-Ban Meta AI眼镜为AR眼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尚未找到性能、便携性和成本之间最佳解决方案时,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产品策略——即暂时放弃过于全面、但可能牺牲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转而聚焦于核心功能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可能是更可行的选择之一。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快速占领市场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为未来的技术迭代留出了空间。

Rokid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管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AI眼镜是刚需落地场景,当然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Rokid在AR领域探索了大约十年,可以兼容市面上多款AI大模型。

“AI技术加入AR之后,需要更多传感器和数据来完善感知能力,所以我们认为AI+AR是天然契合的场景。”他分析道,当然挑战在于,眼镜还涉及消费者使用习惯问题,同时要考虑光学技术、电池技术等,如何让一款智能眼镜真正满足消费者每天都能习惯佩戴是关键命题。

“目前我们也找到一些刚需场景,例如即时离线翻译,并且只需要设置输出语言,不用设置输入语言,系统会自动识别消费者熟悉的语言类型进行翻译;此外刚需场景还有提词器、拍摄记录等。”

李宏伟也指出,AI眼镜对于AI的落地很重要,换个角度看,对于用户接受AI+AR眼镜也非常重要。“在当前智能眼镜体验不错的前提下,下一步升级加上显示等功能,会有更好的用户基础。这就类似智能手机发展也是站在功能机的肩膀上来推行。”

雷鸟创新也展示了下一代AR眼镜产品雷鸟X3 Pro,搭载萤火光引擎、RayNeo波导的AI+AR眼镜,产品将于2025年二季度正式上市。

群智咨询(Sigmaintell)移动事业部资深分析师陈学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实现从AI眼镜向AR眼镜过渡这一愿景,仍需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从硬件角度来看,单片全彩Micro LED是实现轻量化与高亮度显示的潜在最佳方案,但其制造成本高、良率低,产业化仍需时间;高分辨率与大视场角的兼顾对显示模组提出了极高要求,当前技术难以同时满足;光学方案的效率(光损失低)直接影响显示效果和续航表现,这仍是行业瓶颈;此外,芯片与算力、续航、交互等也存在很多难点。

长期看,群智咨询(Sigmaintell)执行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考虑到AI眼镜对比AR眼镜目前还没有融合显示功能、也还没有集成算力芯片。未来我们认为整个AI眼镜的逐步发展和成熟,是为未来AR眼镜快速上量在做准备。短期来说,AI眼镜和AR眼镜会是平行发展。目前这两个品类在重量等多个方面还有较大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两类产品可能会慢慢接近,甚至后续AR眼镜会完全替代AI智能眼镜。”

标签: 雷鸟 李宏伟 ces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