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 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发布时间:2025-01-17 14:34 浏览量:2
他为我国建造了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他是怎么做到的?
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的塑像静静矗立,目光坚毅,凝望远方。距离塑像不远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面向苍穹。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口“大锅”能望穿深空,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口“大锅”?
1993年,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参会的南仁东坐不住了:咱们国家也得建!
有人告诉他,贵州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台址。回国后,南仁东立马跳上北京到贵州的绿皮车,咣当咣当坐了近50个小时。
这个选址团队平均年龄30岁,可当时的南仁东已年近半百。山林陡峭,他手脚并用往上爬;没有路,就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那可是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特别诧异,“他的眼里没有一点畏惧,满是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呦!”
FAST选址期间的南仁东
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向学生们介绍,这里原来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仿佛他自己就是这里的村民。终于,在391个备选洼地里,南仁东选出了心仪的宝地。
“中国天眼”建设地——大窝凼原貌
2007年7月,“中国天眼”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批准立项。
但,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关键技术遭遇封锁!
于是,小到钢结构计量测算,大到工程整体方向,各个细节,南仁东都要亲自确认——
审核方案时,南仁东不懂岩土工程,专门用一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反复计算和审核每一张图纸,连施工方都惊讶: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他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问题。
施工现场的南仁东
“天眼”也遇到过灾难性问题。索网研发困境,让南仁东寝食不安。“‘天眼’的要求是现有国家标准的20倍以上,哪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南仁东日夜奋战,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工艺、材料,经过700多天、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
施工现场的南仁东 来源:央视一套
2013年,直径500米的圈梁合龙。南仁东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第一个出现在高高的圈梁上,像孩子一样迎着寒风环圈跑起来——这是属于他的激动时刻。之后,每建好一座馈源支撑塔,他都要第一个爬上去,站在塔顶俯瞰“天眼”全貌。
可就在这个传奇工程要完美收官时,周围人发现,先前那个走路带风、声如洪钟的南仁东变了——他没法一口气爬到顶端了,脚步越来越慢,停下来休息时的喘气声越来越重,最终,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天眼’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个人,我们甚至于说这是一代人的努力。”他反复念叨,“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中国天眼”全景
如今,“中国天眼”开放运行4年间,“天眼”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
世界天文史上,中国科学家留下的印迹熠熠生辉。如他所愿——“中国天眼”,没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