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To C“被架空”的这一年
发布时间:2025-01-20 18:59 浏览量:1
2025 一开年,阿里云火热开工,先是官宣了与零一万物正式达成模型平台业务的战略合作,又是雷鸟创新AR眼镜接入通义大模型。作为国内云计算市占率第一的云厂,阿里云的发展算得上稳;而作为阿里云旗下主要的原生大模型,通义系列产品过去一年在 To B 层面的合作也算在正常推进。
不过就在 2024 年底,阿里云把通义大模型的 To C 团队剥离,包括通义 To C 方向的产品经理,以及相关的工程团队,被一并调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与夸克平级。算是阿里给通义 To C 团队 2025 年的发展进一步定下一个方向。
2024 是各大厂商的大模型 To C APP 都在发力的一年。根据七麦 2024 年度 AI 产品下载榜 Top30,排在前三的Chat bot 类应用依次是,豆包、Kimi、文小言,通义位列第四,与豆包下载量差距较大。
照理说通义并不缺性能强悍的大模型,尤其是在开源领域。而就是这样其在 2024 年 To C 上的慢节奏却是有目共睹。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 2024 阿里不做 AI To C ,通义 App 去年一直在稳定更新;也不是阿里不擅长做 AI ToC,毕竟阿里系内的夸克成绩斐然,以上2024年度下载量七麦榜单,夸克超过豆包排名第一。
因此在《新立场》看来如果要概述 2024 这一年通义 ToC 的状态,“被架空”可能比“不坚定”更为贴切。
通义 To C 被谁架空,表面上看似是阿里云或阿里的 AI 布局,但实际上是阿里本身的组织架构作用的结果。
而被架空的具体对象,则是“通义”这个IP(品牌效应范畴),作为 C 端产品时,带给阿里 AI 生态中其他业务的影响力,因为阿里内谁都不需要这个。于是其带给 C 端用户的影响力也没能在过去一年得到较好培养。
01、2024语言逻辑最好的Chatbot,如何被架空
通义 app 能够调用的模型能力自然不会比国内其他 Chatbot App 逊色。
例如去年发布的 Qwen2.5-72B-Instruct ,其发布后的一段时间,曾一度是 Chatbot Arena 榜单前十中唯一的中国大模型。
AI 的基准测试众多,过去一两年也不乏大模型厂商用对自己有利的基准测试榜单来为自己站台。但 Chatbot Arena 由于其机制,在目前看起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可以让任何人向两个随机的匿名模型提问,并投票选择他们更喜欢的答案。比起一些其他基准测试,具有随机性和匿名性的 Arena 测试似乎更加客观。
尽管 2025 开年,处在 Chatbot Arena 榜单最前列的中国大模型已经换成了 DeepSeek-V3 ,但至少在 2024 年,通义Qwen2.5系列,在能力测评上仍然具有一定领先地位。
当然 Chatbot Arena 背后的非盈利组织相关方与许多大模型厂商都有关联,同时,参与测评的用户大概率也是关心此榜单的人。Chatbot Arena 的客观性也许不是绝对的。
但不管通义app目前具体调用的是通义系列哪个大模型,当我们用一个此前不曾存在的哲学辩证问题测试时,笔者主观感知,通义 app 的回答相较于豆包、Kimi、文小言,其论证逻辑是更完整更具有辩证性的。
并且 DeepSeek app 的对于该问题回答也要优于通义 app,这与 Chatbot Arena 榜单的结果表现出了一致性。(具体测试过程和结果对比将在下一篇文章讲通义产品层面时给出)
当多方面且足够比例的主观认知指向同一结果,这个结果就会成为“客观”,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判定在 2024 年这个时间维度中,通义 app 大概率是国内语言逻辑最好的 Chatbot 。
可就是这样一款大模型应用,却在这一年 To C 上的发展慢半拍。
根据七麦 2024 年度 AI 产品下载榜 Top30,其中 Chatbot 类 AI 产品的下载量排名为豆包(第2)、Kimi(第7)、文小言(第9)。
其中豆包累计下载量达到2亿+,通义缺席 Chatbot 类前三,位列第四(第18),下载量在2000万+这个量级。
然而并不是 2024 阿里不做 AI To C。
通义 App 去年一直在稳定更新,甚至从 ios 应用商店来看,其版本更新频率与豆包相当,截至目前(2025年初),通义和豆包app近25次版本更新周期长度为6~7个月;文小言更新频率最低,为9个月;Kimi最高,为3个月。
也不是阿里现在不擅长做 AI To C,毕竟阿里系内另有夸克在 2024 年成绩斐然,以上七麦的2024年度AI应用下载量榜单,夸克超过豆包排名第一。
这或许可以概括为阿里 2024 年在通义 To C 上走的不太坚定,但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阿里在 AI 时代的布局策略,对通义 To C 负责。
而事实并非如此,阿里的体系决定了其不会对内部 AI 生态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布局,各板基本上是自负盈亏各自为战。因此在《新立场》看来如果要概述 2024 这一年通义To C的状态,“被架空”可能比“不坚定”更为贴切。
如开头所说,2025 开年,阿里云先是官宣了与零一万物正式达成模型平台业务的战略合作,又是 AR 眼镜接入通义大模型。
这里有两个信息点基本可以确定,第一,阿里云不会只扶持通义这一个大模型;第二,即使通义系列是阿里云最资源倾斜的大模型产品,但由于阿里整体架构原因,通义目前To B层面的业务成绩跟通义To C团队没有很大关系。
这就注定了,通义app没能像豆包一样,在其母公司内部协同起更多生态方面的资源,但是通义本身可以。
02、从看别人“各自为战”,到“为自己而战”
造成这样的局面,需要综合分析阿里内各方的立场。
从通义To C团队此前所在的阿里云角度来看,其本身并没有需求也没有必要做好一款 AI To C 产品。
从雷鸟 AR 眼镜通过阿里云接入通义大模型不难看出,通义 To C 团队从阿里云剥离后,各大 B 端合作伙伴仍然可以通过阿里云与性能优越的通义大模型产生链接。
对于这些合作伙伴来说,“阿里云”才是那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而“通义”则是其旗下一个系列产品。
另一方面,阿里云作为云厂卖的是云服务,云厂与更多的大模型厂商达成合作是现在市场的主流叙事之一,比如与零一万物正式达成模型平台业务的战略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独角兽大模型背后的云服务也是阿里云。
当一个大厂在大模型爆发前的时代,本身的云业务已有较好发展较高市占率,那么其旗下王牌大模型以及To C产品的影响力会相对被比下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腾讯云身上,而与阿里云腾讯云形成对比的则是字节的火山引擎,其拳头产品豆包之于火山引擎及字节系内其他产品的“带货”意义,或许才是云厂里的“异类”。
另外从阿里整体的角度来看,在 AI 时代,阿里系内已有更加拳头的产品夸克来和豆包对打。从阿里内其他业务来看,在阿里的组织架构作用下,其主要目的是自己生存盈利。
阿里云不需要通义app来带货,阿里内的其他产品也不需要。比如,支撑夸克AI体系的,是夸克自研大模型;天猫精灵接入的是夸克。
一般来说,一个AI业务跟生态伙伴的合作互选准则为:软件类产品做AI需要的是云服务,硬件类产品做AI需要的是大模型;强势的产品做AI需要的是技术本身,弱势的产品做AI需要的是AI的影响力。
这个选择基准在任何企业都适用,根据自身产品定位组合这个基准后,各种各样的选择结果都有迹可循。而这个基准作用到阿里的架构上,就会造成如今的局势。
在看清阿里架构对于通义To C的架空本质原因后,才能更加明白年底通义To C团队的调整。
现在通义 To C团队被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该业务板块旗下还包括夸克、UC、书旗等内容型产品,产品的核心模式为“智能工具+内容+服务”。该模式当然也适合用来作为通义To C应用独自发展的框架。
此前,通义 ToC 被架空的本质原因是阿里内有关AI的板块“各自为战”,而现在解决方法自然也是让通义To C脱离阿里云,“为自己而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去年年底,阿里成立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全面整合淘天集团、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由蒋凡担任CEO。
也许阿里所有AI相关的业务,很难再像电商业务这样可以整合,但如何让各业务保持对外竞争力的同时,又能保持对内的协同发展?在AI业务架构上的探索,将是阿里整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线课题。
03、写在最后
2024 年已成过去式,对于通义 To C 团队来讲,首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是,过去一年的“战机延误”是否有较大影响。
《新立场》认为影响有限。就拿 DeepSeek 来说,仍然有新的 Chatbot app 借着其同名大模型名气冒头,广大用户仍未对“谁是最好的Chatbot”形成一致认知。大模型市场仍然处于较高强度洗牌阶段。
另外在 2024 年,不管是豆包还是kimi,仍然处在广告投放的拉新远远大于产品本身能力拉新的阶段。
在年底时,浙商证券一则研报中的信息被披露。研报指出字节跳动在 AI 上 2024 年资本开支达到 800 亿元,接近百度、阿里、腾讯三家的总和(约1000亿元)。
砸钱可以做到的事情,对于大厂彼此而言并非护城河。
而如果要找一个标杆应用来指引通义 app 接下来的一年的发展,同板块的夸克也很适合。关于这一点,《新立场》将在下文《如果不走技术本位,通义To C如何参考夸克和豆包》给出具体原因。
2025,通义 app 仍然有很多机会。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