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银环蛇毒性是眼镜蛇十倍,国内最毒蛇,列入保护名录评为易危

发布时间:2025-06-04 09:58  浏览量:40

海南银环蛇是生活在海南岛的剧毒蛇类,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 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 别名:过基峡、簸箕甲、银脚带、雨伞节、白花蛇、白节蛇、寸白蛇等

• 科属:眼镜蛇科环蛇属

二、形态特征

• 体型:中等偏大,成年个体通常身长介于0.6至1.2米之间,也有说法认为成体全长120~170厘米。

• 颜色与斑纹: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及颈背具污白色的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

• 头部: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吻端圆钝,鼻孔较大,眼小,瞳孔圆形。

• 鳞片: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

三、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栖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米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如稻田、灌丛、林缘、村边等,尤其偏爱湿润的环境。

• 活动时间:昼伏夜出,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

• 食性:以其他蛇类(包括非毒蛇和小型毒蛇)、小型哺乳动物、蛙类等为食,捕食方式主要依赖于强有力的神经毒素。

• 冬眠: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冬眠时有群居现象。

四、毒性

• 毒性强度:银环蛇的毒性非常强,其毒液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可以快速地影响猎物或威胁者的神经系统,导致瘫痪甚至死亡。1毫克的银环蛇毒素就可置人于死地,银环蛇每次排出干毒仅为15~18毫克,咬一口释放的毒液可以杀死多人,比眼镜蛇毒素强十倍,是国内毒性最剧烈的毒蛇,也是亚洲陆地上最毒的蛇,在世界陆地毒蛇排行榜排名第四。

• 中毒症状:被咬伤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无感觉或轻微麻木、上睑下垂、吞咽困难、全身无力、呼吸衰竭,致死率非常高。

五、分布范围

• 国内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包括福建、台湾、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 国外分布:缅甸、越南、老挝等地区也有分布。

六、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银环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VU)类别。

• 威胁因素:面临森林砍伐导致其栖息地减少、以及被捕捉制作为药材等生存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