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莫惊慌,科学自救保健康

发布时间:2025-06-04 14:45  浏览量:27

在风景如画的三亚,一名27岁女游客却遭遇了一场致命危机,被蛇咬伤后,虽经两家医院接力救治,仍不幸离世。家属质疑医院存在误诊、延误治疗和抢救措施不当等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毒蛇咬伤救治的关注。全球每年超500万人被蛇咬伤,约10万人因救治不及时失去生命。在我国南方山林、湿地及热带景区,毒蛇咬伤事件时有发生。倘若不幸被毒蛇咬伤,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至关重要。

准确诊断是关键

医生诊断失误可能是导致严重后果的重要因素。蛇咬伤的诊断有一套规范流程:详细询问发病情况,包括被蛇咬伤的时间、地点、症状和体征;尝试辨别蛇的种类,若能捕捉到蛇、看到蛇并通过图谱辨认,或者拍摄到蛇的照片,都有助于判断;依据发病地域、蛇的形态、咬伤症状与体征等迅速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对于诊断不明的情况,可借助通讯平台请专家远程会诊;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确定毒蛇种类。只有准确诊断,才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血清储备有保障

在三亚这样的旅游城市,理论上医院有较为齐全的蛇毒血清储备。海南省卫健委定期发布各地蛇毒血清储备情况,三亚市储备有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即便三亚当地医院血清不足,周边城市的医院也有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救治需求。但前提是要准确判断是蛇毒导致的咬伤。

成功救治案例借鉴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人在金沙江边被蛇咬伤,朋友紧急求助。当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无法确定毒蛇类型,无法提供对应血清;二是距离有血清储备的昆明较远。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让伤者一方尽可能拍摄蛇的照片,留意蛇头、体色斑纹、鳞片和尾部特征,同时观察伤口是否有两个大牙痕。还根据地域和蛇的分布特点判断蛇的种类,通过向网友求助,最终确定是西南眼镜蛇。随后,昆明方面带着血清出发,伤者也往主城移动,双方在服务区交汇进行救治。在此过程中,伤者尽量少移动、保持心情平静,减少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的情况,同时捆绑伤口近心端,松紧度以能插进一个手指为宜。

科学自救是核心

被蛇咬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能为救治争取时间。要立刻拍照,若能将蛇打死带回更好,方便医生辨认蛇的种类,以便使用对应的血清治疗。捆绑伤口近心端,松紧适度,既能减缓毒液扩散,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保持咬伤处低于心脏位置,降低毒液随血液流动的速度。尽量保持全身制动,尤其是受伤肢体,可用树枝或夹板固定,避免毒液快速扩散。

还有一些错误的应对方法千万不能用。用嘴吸毒可能导致吸毒者中毒;切伤口不仅会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加剧毒液扩散;使用止血带、止痛药物和兴奋性药物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保持冷静,按照科学的方法自救,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在野外活动时,最好穿长裤高帮鞋,用棍子打草惊蛇,提前预防毒蛇咬伤。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安全,让我们远离毒蛇带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