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购物软件上的“空牛奶盒交易”,揭开了多少年轻人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4-08-19 22:53 浏览量:24
近来,一种现象引起了轰动,令人深感担忧。
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参与的“空牛奶盒交易”。
46元包邮,我售卖了200个剪开洗干净的空牛奶盒。
想要的人可不少,再仔细一查,发现网上居然有很多人在出售空的牛奶盒。
听说某些地方的人可能会有需求。
200个46元,100个30元,从价格来看并不算特便宜,但需求依然源源不断。
为此,经常有一些充满好奇心的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询问:为何有那么多人卖牛奶盒?
评论区的回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杭州,我同事的孩子在钱塘区上学,每个孩子每学期需要交多少个牛奶盒?
我们的幼儿园也收到了某个部门的要求,需要剪开、清洗、晾干并捆绑成每10个一个捆的衣物,每位孩子每月交纳10件。
没错,我妹妹比我小十多岁,每天都在家剪这些东西,刚拍的。
许多小学和幼儿园现在强调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将“上交空牛奶盒”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有些学校要求学生交上来的空牛奶盒数量与评优评先挂钩,让家长和学生每天都感到焦虑,必须交出来并且数量越多越好。
为了迎合这个活动,许多家庭改变了他们一贯喜欢的大瓶、玻璃瓶包装的鲜奶,转而选择小包装的纸盒牛奶。
有些家庭根本不习惯饮用牛奶,另外一些孩子还存在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喝了牛奶后会感到腹痛。
无法完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有些家长不得不变身成废品回收大师,在工作之余就在公司里搜集废旧物品,清洗、晾晒,经过180天的辛苦努力终于凑齐了300个。
一位家长变身成为牛奶喝酒高手,整个家庭紧急行动起来,拼命喝牛奶。这幕景象让人感到十分滑稽。
由于这种需求的存在,二手交易市场的产业链得以形成。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已经打包好的物品,许多家长乐意花一点钱来简化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
一些商业天才甚至想到了这样一个完美的闭环,可以让学校产生收入。
学校要求家长提供奶盒,家长在网络上购买后送到学校,学校收取后再在网络上出售。
除了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这种做法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种离谱的要求下,原本强调的“环保教育”早已失去了意义,孩子们只是学会了如何应对上级政策和下级对策。
在执行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和家长,因为只是以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
02
我说:“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吧!”
小学生正在进行“空牛奶盒交易”,而初中和高中生则参与了“空笔芯任务”。
网络上卖空心笔芯的商家层出不穷,有些卖家甚至强调“确保真实用尽,拒绝注墨”。
浏览买家秀页面时,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投诉和哭诉。
每周,XX班的学生在XX中学领取4根笔芯,家长们可谓是了解其中奥秘。
因为我们班主任说,需要在两天内交一支笔管,否则将罚款5块钱。
学校要求学生每周交笔芯,因为这被一些学校视为作业量和勤奋程度的体现。
如果不交作业就会被扣分,得高分可以评为三好学生,低于80分则需要接受留校察看甚至开除的惩罚。
为了达成目标,学生们可谓是煞费苦心。
北青深一度报道了以下内容:
原本喜欢使用铅笔或钢笔的人,如今不得不全部转而使用水性笔。
我原来只能使用那种质量好、特别耐用的笔芯,现在不得不改用质量差、耗尽快的笔芯了。
还有些人每天被迫在纸上胡乱涂写,或者去厕所吹干笔芯里的墨水,甚至将AD钙奶的吸管改装成笔芯来使用。
03的改写版本为:
数字3
标准荒唐,导致了荒唐的做法。比如,限制学生只能按照形式主义硬性指标行事的举措经常出现。
举个例子,有学生分享了他们学校推出的“风行行动”活动。
所有在校师生必须以比之前快30%的速度行走,否则会被扣除2分。
不是吗?这就是在训练竞走选手吗?连步行的速度都要按照特定标准来规定,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荒谬到我无法理解。
例如,有些学校非常重视“抬头率”这一指标:
当有人从教室旁边走过时,班上抬头看的学生所占全班比例,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专心听课的。
学生们需专注地盯着课本,要是抬头了就意味着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受到处罚。
为了检查学生抬头率,有些学校领导会故意在教室踢门、跺脚、关灯,以确认是否有学生抬头。
学生们惊恐得一抖,纷纷低着头,不敢抬眼去看发生了什么。
教导主任在检查抬头率时,因为刚拖过的地太滑,不小心摔倒哀嚎了半天,结果学生全都没敢抬头。
除了抬头率,还有回头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转头查看后方的黑板报或时钟,同时也防止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转身去看他们。
校领导们制定的种种规定,始终令许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逐渐变得麻木。
然而,这些表面上的量化和限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04: 信使以飞快的速度送达了我的包裹。
在经济学领域存在一个名词,即所谓的"眼镜蛇效应"。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眼镜蛇成了德里这座城市的一大问题,给居民们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殖民当局发布了一项规定:只要民众捉到一条眼镜蛇,就能得到丰厚的奖励。
印度贫困民众的热情瞬间高涨,德里街头的眼镜蛇也随之显著减少。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不会持续太久,一些人发现眼镜蛇越来越难捕捉到了。他们纷纷选择在家中饲养眼镜蛇,希望能换取奖金。
政府迅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取消了最初设立的奖励措施。
那些养眼镜蛇的人们,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于是将眼镜蛇全部释放。
这一措施导致德里的眼镜蛇数量再度激增,甚至超过了实施前的水平。
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眼镜蛇效应”,意思是:
实施权力部门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该问题恶化。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学生和家长在网上购买空牛奶盒和空笔芯的行为,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家庭养蛇”吗?
外部激励策略如果不当,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内在动机发生转变,使他们放弃原本的目标而去追求外部激励。
那么,希望一些学校领导在制定规则和分派任务之前能够充分考虑到可能会造成的长期影响和负面效果。
能否避免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虽然短期内会有立即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副作用。
复杂系统具备自身的适应能力,人为干预往往会导致无法逆转的后果。
学生并非机器,不能将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刻意量化成需要评估的指标。
饮鸩止渴,终将遭到报应。
彼此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