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病了,病在不断折腾老师,病在不断折腾学生……
发布时间:2024-12-13 03:13 浏览量:2
一、教育之 “病” 现状
学生之 “病”
学生身心俱疲,八成以上戴眼镜,一脸疲惫,目光呆滞,缺乏童年应有的快乐。如今的孩子们,从早到晚被六七门课程和堆积如山的作业填满,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放松。除了学习,还参加各种兴趣班,持续的高强度学习不仅导致身体疲劳,也引发情绪压力。在《山月记》中,作者中岛敦用 “没完没了的变幻、不安、懊恼、恐怖、幻灭、斗争、倦怠,简直就是昏昏昧昧,纷纷扰扰,不知归处” 精准地描绘了这种 “徒劳” 的疲惫感。
校园霸凌事件严重,中小学生有 32.4% 的遭遇过霸凌。台媒曝民调数据显示,台校园霸凌问题愈演愈烈,近四成六年级学生曾遭霸凌;窥觑!校园霸凌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 “故事” 中提到,全球每年有大约 2.46 亿学生因遭受霸凌、欺辱而痛苦着,其中有 32.5% 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在我国,一份从 2018 年 —2021 年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对约 1.3 万名学生的调查中,有 19.9% 的学生会被卷入校园霸凌事件。
学生患抑郁症比例高,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过 40%,初中生检出率超过 30%,小学都有 10%。2023 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 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 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 1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 - 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人际关系等三大因素是主因,轻度抑郁症可以纯心理治疗,达到中重度须坚持药物治疗为主。
学生为了成绩不断内卷,除了奖状一无所有,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除了文凭什么都不会。孩子们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被迫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无聊或无关紧要的学习活动中,这种单调乏味、缺乏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导致心理上的疲惫和倦怠,也使得他们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除了一张文凭,似乎没有其他实质性的收获。
老师之 “病”
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如培训、考核、开会等,还被安排去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网格值守等工作。
学校领导不研究学校发展,整天琢磨折腾老师,组织各种活动,让老师完成所有事宜。
教师被不断折腾,众多老师发声,希望高抬贵手,减少杂事,全身心投入教学。教育部门对于教师的政策不断变化和改革,让教师们感到头疼。体罚被全面禁止后,学生肆无忌惮,维持课堂秩序变得困难。学校规定教师上课只能按要求模式进行,调整座位也会引发家长不满。此外,教师还要操办学生打卡、投票等任务,逐渐变得佛系,只能做好本职工作,其他一切随缘。
教育主管部门之 “病”
妄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全才,体智体美劳纳入中考体系,不考虑孩子兴趣爱好和可塑性。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 “全才” 而不是 “人才”,在当代社会,很难培养出全才,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学习成为专业人才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一个领域的知识。教育本质是发现人才还是培养全才也引发思考,有人认为目前教育体系埋没了一些科目特长生。我国的教育偏向于 “全才” 培养,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二、教育之 “病” 根源
1. 利益链条
中国教育已经形成巨大利益链,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目前整个中国教育的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教育改革的组织者往往从应试教育中获取利益,这使得应试教育难以被有效遏制。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教育逐渐偏离了其本质,变成了追逐利益的工具。2. 观念偏差
深受上千年科举考试制度影响,靠读书博取功名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注重培养人才,忽视树人。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对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科举取士的目的下,传统教育的品德中心观念逐渐转变,人们送子弟入学应科举,目的在于功名利禄,学问变成了工具。同时,科举制度对传统教育方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学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方法死记硬背,易造成考生猜题押题,扼杀了考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这种只注重培养人才而忽视树人的观念,在当今教育中仍有体现,导致学生为了成绩不断内卷,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3. 过度教育
为了争取好的教学业绩和升学,学校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学习,课程时间安排紧张,作业多,导致学生身体和心智都受到伤害。学校为了提高教学业绩和升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发型都有统一规定,严格限制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老师们为了分数和排名,大量刷题,给学生布置繁重的作业,挤压学生的玩耍时间,甚至对学生进行精神施压和区别对待,让学生过早地开始厌学。这种过度教育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等,还破坏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厌倦,忽视了对知识的组织能力。同时,过度教育对女孩子的危害可能比男孩子更大,因为女孩子的活动相对较少,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也更容易为了迎合他人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三、教育之 “病” 影响
1. 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受到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失去理想、亲情和快乐,甚至选择死亡抗争:学生们在分数至上的压力下,每天被大量的课程和作业包围,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他们的时间被学习填满,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受亲情的温暖。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一些学生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没有理由活着,甚至选择用死亡来抗争。例如,高二女生因父母反对学美术,冲动跳楼;一名高三学生因为不愿上交手机,选择跳楼身亡;反抗粗暴教育女中学生自杀等事件,都让人痛心疾首。
学习失去主动性,心理受到伤害:强迫式教育让孩子学习失去主动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学习,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强扭的瓜不甜”,被迫学习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一看到书就困,一进教室就烦躁。长期如此,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伤害,对学习深恶痛绝,认为自己不行,慢慢失去自信。
破坏亲子感情:在强迫式教育下,孩子每天处于父母的高压控制下,要学习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当孩子向父母表达不想学习的想法时,父母往往回复 “听妈妈的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等话语,让孩子无法敞开心扉。孩子努力后没有取得好成绩,会更加痛恨学习,久而久之,亲子感情也会受到破坏。
影响未来发展:家长们都希望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过度关注分数的教育模式,让孩子无法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专注于学习。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才能让孩子有动力继续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2. 对老师的影响
老师在教育之 “病” 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老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培训、考核,填写各种表格,完成各种检查、资料整理等工作。此外,老师还被安排去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网格值守等工作,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这些工作让老师变成了一个打杂的,工作量增大,压力也随之增大。例如,有网友说 “只有殡仪馆没有给老师布置任务了,其他部门都会不时给老师布置任务”。
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影响教学质量:教育专家太多,新名词、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老师只能按照专家的要求反复折腾,否则就是不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后果会很严重。教育改革频繁,政策每一次的改变,老师都要花时间开会学习新政策,整理资料,教学成了老师的副业。这些都让老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影响教学质量。同时,老师工作压力过大,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任务本来就不轻松,可上级主管部门还经常折腾老师,不仅要经常迎检,挤占精力,还要经常打着 “课改” 的大旗,让教师放弃自己的教学理念,接受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教师找不到职业归属感,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3. 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在这种病态的环境下,也失去了其本质。变成追求分数和名利的工具:分数至上、考试第一的教育模式,让教育变成了追求分数和名利的工具。学校为了提高教学业绩和升学,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疯狂挤压学生的休息时间,不断延长在校时间,不断增加课时。老师为了分数和排名,大量刷题,给学生布置繁重的作业,挤压学生的玩耍时间,甚至对学生进行精神施压和区别对待。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注重考试技能。
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分数的机器。过分强调分数,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眼中只有分数,唯分数定成败,极大地挫伤了一部分孩子的价值观。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从一年级就被贴上了学渣的标签,每个学生都知道他是个 “笨孩子”。成绩、考试,正在压垮我们的下一代,很多孩子抑郁自杀就是因为无情的成绩排名。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培养不出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例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中科院研究生谢雕被刺案、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等,都让人触目惊心。
四、解决教育之 “病” 的建议
回归教育本质
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教师可以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如 “讲故事”“读书汇报会” 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陪伴孩子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压力来源,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好的学习资源和工具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享受童年的快乐。
改革教育体制
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招生考试的监管,杜绝违规招考行为,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同时,要提高教师教龄津贴、奖励性津贴标准,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活动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过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减轻教师负担
减少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校长要有原则、有勇气严格把控政府层面过多、过杂的非业务性工作,不要过于在意外在的荣誉和名头,不要逢优必争、逢旗必夺。学校要均衡教师的工作量,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和舒心度,优化班主任的工作,把一些常规工作分解给学生、科任教师等。学校管理要少一些 “操控”,多一些 “激活”,采取相对宽松的考勤政策,设立 “弹性假” 制度,精简会议,在工作标准上 “求实效,不求完美”,用表面的 “加法” 给教师做 “减法”。
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教育部门要加大经费省级统筹力度,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加强乡村教师住房等待遇保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关心教师健康,落实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的法律规定,保证教师身心健康。
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要理解老师的艰辛,积极配合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家长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家长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批评和争吵,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
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质感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