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刘既漂,东方的斐帝亚

发布时间:2025-01-05 09:02  浏览量:6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文 通讯员 韩艺萱/视频

他看着我们,温柔腼腆的眼神里有巨大的热忱;是的,他正嘴角上扬地望向镜头以外。

他戴着黑框圆镜片的眼镜,打了发蜡的背头,白衬衣、阿尔盖毛衣、粗花呢西装叠穿,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装束——但是他是相对陌生的,不像这个装束的林风眠、赵无极那样为更多人所熟悉。

视线偏转15°,看到“刘既漂”三个字,是他自己设计的名字图案。像是立体主义,更像七巧板,或者变体的篆隶。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从此处进到展厅的许多观众,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1月4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的这场展览,名叫“东方斐帝亚:刘既漂设计艺术展”。

“东方斐帝亚”,是好友林文铮(1903-1989)给刘既漂取的名号。斐蒂亚(今通译作“菲狄亚斯”),古希腊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雅典卫城的主设计师。

东方的斐蒂亚刘既漂(1901-1992),也是一位美术、设计、建筑领域的通才:留法期间,他为1924年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设计海报、编纂图录,并拿出17件绘画作品以及玻璃花瓶等一批实用艺术作品参展;1925年,他担任了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回到中国以后,他参与创建了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1929年,他作为首届西湖博览会的总设计师,设计了西湖博览会的“八馆二所三处”的11个门头的建筑,并为所有平面宣传物料等一系列产品作视觉设计。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里一千平米的展厅,由中法团队联合策划的展览梳理出六个单元、四百余件展品,展现了作为第一代留法中国艺术家中设计和建筑方向的代表,国立艺术院第一任图案系主任刘既漂的艺术创作与思想。作为海内外首个刘既漂个展,多数展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展览的英文题目用了“REDISCOVERING LIU JIPIAO”,“重新发现刘既漂”,可能也是更适合公众的一个观展角度:在一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这位素未谋面又一见如故的老先生,让人又看到人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展览板块

志趣转向:巴黎高美的学艺青年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巴黎高美)是刘既漂艺术的源点,也一直是他艺术探索中的养料。本单元通过教学档案、历史照片、场景搭建生动还原了刘既漂在巴黎高美学习时的经历。

一战之后,大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法国巴黎,进入巴黎高美学习,他们所追寻的是绘画、雕塑、装饰艺术、建筑为一体的共和国“美术”系统。要理解刘既漂日后的艺术历程,就必须更好地理解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法国学院美术教育体系。从研习长廊到油画画室,展厅的结构能很好呈现巴黎高美的画室等各个重要部分。

此外,一战后的斯特拉斯堡回归法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了斯特拉斯堡中国美术展览会,刘既漂以及他在巴黎高美的众多中国同学都参与了这一重要展览,这次展览也是中国艺术家在巴黎高美和法国乃至欧洲其他地方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而展览的场地莱茵宫也与巴黎高美不无联系,巴黎高美的建筑学院分支机构——斯特拉斯堡建筑学院就在莱茵宫办学。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大美术观:霍普斯会与美术工学社

1924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推动下,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青年们在法国举办了一次中国美术展览。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还展示了现代的艺术作品,而现代展品部分主要由留法中国艺术青年自发组织的两个团体提供,分别是专研美术创作与学理的霍普斯会、专研实用美术的美术工学社。

刘既漂作为霍普斯会的秘书长和美术工学社的创办者,是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之一,他为展览设计了海报、编纂了图录。作为霍普斯会成员展出绘画作品17幅,还代表美术工学社展出了玻璃花瓶等实用艺术作品。虽然刘既漂在此次展览上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画家,他展出的绘画作品数量仅次于林风眠位居第二,但其艺术创作从绘画向设计延伸的趋势已经显现。

中国艺术家的这次展览恰恰契合了当时法国艺术界的两种趋向:一是在审美和工艺上转向异域寻找灵感;二是纯粹艺术与应用艺术的融合。蔡元培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前言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态度:中国美术要立足中国开放融合;美术既包括绘画也包括设计。这两个主旨也为后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留法期间的刘既漂(左一)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大同”时代: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和中国馆

1925年的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是法国政府举办,展现法国在建筑、室内、家具、时尚等各类应用艺术上的先进成果的一次世界博览会。该博览会要求所有参展作品都要采用新的设计风格以回应时代的发展,此次博览会也成为了各种现代设计探索的“竞技场”。

当时的法国,并没有被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涌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简单同化,而是希望探索出一条继承传统与启迪未来同在的、延续法国设计品质的现代设计之路。1925年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是这些现代设计探索集中展现的舞台,这些设计作品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取向,展示了多元碰撞的时代新风格。并将“装饰是不是罪恶?”这一设计史革命性问题的论争推向了高潮。

刘既漂在这次博览会上的艺术身份彻底从绘画转向了设计,他以中国传统的“龙凤朝阳”图案为原型,结合现代的几何形式语言设计了中国馆的门头、展览手册封面以及玻璃艺术品。

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门头模型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总体艺术:西湖博览会

1927年秋,留法8年的刘既漂回到中国。他将法国所学带回国内,希望能够在中国的设计界大展拳脚。幸运的是,回国不久刘既漂就遇到了一个实验自己设计理想的绝好机会——1929年西湖博览会。刘既漂作为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艺术股主任,带领刚刚成立一年的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师生,通过300余张图纸,描绘了中国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画家出身的刘既漂在同时期的建筑设计师中非常独特。正如林文铮所说的:“刘氏以画家的底子而集建筑的大成宜乎他能兼长于装饰图案。”绘画、建筑、装饰三者的融合体现在刘既漂的“美术建筑”上。而西湖博览会就是刘既漂“美术建筑”的代表之作。

如果说,4年前的中国馆,刘既漂的设计还主要局限在二维平面上,那么西湖博览会,他已经开始进行更全面的设计实验。展会大门建筑的设计,展现了刘既漂走向二维与三维融合的探索。八馆二所三处入口的设计展现了他对于现代设计多元素材的吸收以及与本土元素的创造性融合。西湖博览会还是一个视觉系统的整体设计,除了建筑,还包括图案标识、出版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共同营造。

刘既漂设计的西湖博览会“八馆二所三处”11个门头建筑(模型)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同道嘤嘤:国立艺术院的设计先声

从塞纳河畔到西湖边,从霍普斯会到艺术运动社,从美术工学社到实用艺术研究会,在蔡元培先生的引领下,曾经在巴黎并肩奋斗的留法艺术青年们又齐聚杭州,为创建一所中国的现代艺术圣殿而战。刘既漂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将昔日的旧园墅改造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艺宫。嘤其鸣也,求其友声。这群怀有相同艺术理想的青年们在这里一起教学、一起创作、一起生活。

国立艺术院建校之初,设绘画系、图案系、雕塑系三系。刘既漂作为国立艺术院第一任图案系主任,对中国设计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他用法国现代设计中广义的“装饰艺术”概念指导图案系的教育,与同时期中国受日本影响的、纹样化的设计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1929年底刘既漂就离开了国立艺术院,做图案系主任仅一年半的时间,但这一年半是刘既漂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在教学、展览、理论、创作上都产出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杭州,刘既漂提出了“西湖艺术化”的概念,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事件。在刘既漂的带领下,年轻的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发出了中国现代设计之强音。

刘既漂设计的地毯图案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尾声:无尽的乡愁

1947年,在动荡的时局中,刘既漂远走美国,自此远离了他的同道、失却了他的土壤。不仅要承受生活的困顿,还要面对文化“离散”的危机。1960年代,年逾花甲且经历了破产的刘既漂重新争取到了一个作为建筑设计师工作的机会。此时的美国,正值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对装饰艺术的重新研究。相较于设计史方向的多变,刘既漂则一直在坚持寻求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暮年,刘既漂又回归了他艺术的起点——绘画创作,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国画和瓷画家。1992年,带着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刘既漂在美去世。2024年,他的后人黄美芳女士与黄马修先生遵循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带回了家乡梅州安葬。

从巴黎到杭州、南京、上海、广州,再到大洋彼岸,尽管时局多变、路阻且坚,刘既漂一直坚持在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上求索。过去,刘既漂这个名字被掩盖在了设计史的主流叙事下。如今,在跨越了对民族形式的模仿和现代主义的钳固之后,刘既漂的设计犹如跨越时空之河的一叶扁舟,重新焕发了光彩。对于后继者的我们,国立艺术院设计教育开创者刘既漂的那一句中国设计“有将来而无现在”,永远激励着吾辈前行。

刘既漂的家人与策展团队合影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31日-2025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2/3/4号展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