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松弛感”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5-01-22 08:41 浏览量:1
松弛感是一所学校良好育人生态的外在表现,更是一所学校能够给予学生的精神“富矿”。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内卷”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学生不得不在过度竞争中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呈现出早发高发的趋势,其中“小焦虑”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松弛感”是一种人们面对压力和困扰时不纠结、不内耗、不焦虑的样态。松弛感是一所学校良好育人生态的外在表现,更是一所学校能够给予学生的精神富矿。
培养学生的松弛感,并不是让他们选择逃避和躺平,而是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压力和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拥有阳光平和的心态和必备的自我调节能力。
松弛感源于课堂教学中的容错文化
有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折射镜、放大镜,我们始终信奉一句话:一所学校,什么地方都可以美化,唯独课堂上学生的笑容难以伪装。
东北师大附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平等、自由、包容的课堂文化,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犯错,“四敢”表征的背后是师生长期共同凝聚的容错共识。课堂上师生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想法和感受,尊重每个人的认知差异和兴趣经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并能接纳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犯错招致批评和取笑。这样的课堂消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如何顺应、悦纳、善待自己与他人,在联结同理心、汇聚共情力的过程中,让课堂学习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容错不等于无限度宽容,更不等于任意而为。每个班级教室的软墙上,都张贴着学生发言的音量提示表、小组学习交流规则等一系列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公约,在“约束”与“自由”的动态平衡间,学生既不过度紧张导致局促,也不过度松弛失去动力。
松弛感源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学生的松弛感离不开自由、愉悦、舒适的氛围。东北师大附小学子的松弛感来源于沉浸式的校园生活体验,学校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创造实践体验的场域,鼓励学生做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自主规划、自信参与、学会抉择。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构建了长周期的节日课程体系,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开展“校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数学节”“读书节”等,让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获得发现自我、释放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校节”这一天,每间教室化作不同主题的“体验馆”,学生身着亲手绘制的T恤,大方自信地向来访者推介成果,兴致勃勃地到不同的场馆打卡,兴高采烈地收集节日徽章,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尽情享受收获的喜悦,认识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利。学校大队委员会选举实行自主自治,参选者在校园里张贴竞选海报、到各班级宣讲;学校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全过程呈现参选者的公开演讲、现场问答、特长展示;全校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自己的学生组织。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中体验民主与自由的意蕴,拥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增强了校园生活的愉悦感、舒适感和归属感。
松弛感源于学校管理打破完美主义
东北师大附小育人理念的核心是“解放儿童”,我们的管理力求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严而有度,严慈相济,不苛求学生。
学校的空间处处显现对学生的友好、关爱。学生课间可以在走廊里游戏甚至打滚儿,在沙坑里尽情玩耍,在杏树下讨论如何吃到甜美的杏子,在高高攒起的雪堆上滑滑梯、挖雪洞……学校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快乐游戏、自由想象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在、舒展地做自己。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的“印迹”:学生设计的游戏提示语,学生合作完成的科技作品,学生的个性化作业,学生的学期小目标……我们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它讲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学生是校园环境的创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学校的管理时时显现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如果你到东北师大附小参访就会发现,小朋友遇到来访者不会拘谨地躲躲闪闪,而是目光炯炯、落落大方地问候和交谈,甚至会主动提出合影留念。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学校管理文化显现在学生身上的精神气质。日常生活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价值冲突的过程,并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为矛盾纠结和烦恼;教师用包容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有氧空间”,使其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教师不靠权力压制学生,不靠命令让学生服从,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形成内心的道德感,让良好的秩序感对抗由模糊认知导致的不安等。
期待这种不纠结、不内耗、不焦虑的育人实践,能为学生自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现实路径。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22日第6版
作者:王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