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一市委原书记被查,戴副眼镜 一本正经 背后让人想不到

发布时间:2025-04-06 05:26  浏览量:16

26岁的陈立远正握着木质教鞭,对着玻璃展柜里的堤坝模型讲解防渗技术。阳光穿过百叶窗,在他磨旧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驳光影,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淬了水——那时他总说,要让水利科技变成守护百姓的铜墙铁壁。谁能想到,二十年后的深秋,同样是这样的阳光,却照着他在纪委谈话室里反复擦拭眼镜的手,指腹在镜片上留下潮湿的指纹。

命运的转向藏在2008年那个黏腻的午后。正在淮河大堤记录渗水数据的陈立远接到调令,牛皮纸袋里的任命书带着油墨香。从实验室到水利局的距离不过三公里,他却在通勤路上走了整整三个月——办公桌上的《岩土力学手册》换成了红头文件,绘图尺旁多了印着单位抬头的保温杯,唯有红笔在图纸上圈注关键数据的习惯没变。同事们记得,他第一次主持项目论证会时,袖口还沾着实验室带出来的石膏粉,却对着投影屏上的堤坝模型,把每个参数的误差范围讲得比教科书还细。

2012年洪泽湖生态修复工程,成了他仕途的第一个浪头。作为项目科长的陈立远蹲在泥泞的滩涂上,卷尺在手腕上勒出红印,笔记本记满了每个桩号的土壤含水率。当他带着晒脱的颈皮升任副局长,办公室墙上多了幅导师手书的"水润民生",落款的墨迹还带着毛边——那是老教授连夜写就的,说这四个字要刻进水利人的骨头里。那几年防汛,他总在大堤上支张行军床,手电筒光扫过堤脚时,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像根扎进土地的标尺。

2017年调任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后,第一次坐在招标会现场的陈立远,发现会议室的空调比实验室冷得多。当企业家递来的名片上印着"水利工程协会理事",他的手指在名片边缘摩挲了三下——这是当年做实验时确认数据的习惯动作。渐渐的,他不再蹲在工地画剖面图,西装口袋里的计算器换成了手机,屏幕上常亮着未读的短信。有人看见他在酒局上拍着开发商的肩膀笑,说"特殊时期要特殊处理",却没人注意到,他办公桌上的"水润民生"条幅,被新挂的山水画遮住了小半个角。

2020年兼任城投集团董事长那天,他在就职演说里提到"市场化运作",却没提当年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工程伦理"。河道整治项目中,当质检人员指出砂石含泥量超标,他盯着对方的工作证笑:"我带过的研究生都比你有经验。"转身时,皮鞋踩过地上的砂石,沙沙声像极了当年在实验室筛分土样的声音,却少了份较真的回响。直到调查组进驻那天,那幅被遮住的"水润民生"终于重见天日,墨迹却已淡得能看见底下的木纹——不知何时起,他连擦玻璃的阿姨都叮嘱过,那幅画不用摘下来擦。

站在被告席上的陈立远,望着旁听席后排的白发身影忽然想起,2003年那个教渗流实验的下午,有个学生问:"老师,河水为什么总是往东流?"他举着盛着清水的玻璃缸说:"因为河床知道边界在哪里。"此刻他盯着自己案前的水杯,水面平静如镜,却映不出当年那个在实验室为数据争得面红耳赤的年轻人。从讲台到案台的距离,不过千余步,他却在权力的浪潮里,把"边界"二字冲得模糊不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