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一厅级干部被查,戴副眼镜 老实憨厚 可是不干好事
发布时间:2025-04-06 17:31 浏览量:15
今天是2025年4月6日,距离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原正厅长级干部唐林受贿、贪污案一审宣判刚过去三天。4月3日,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贪污罪判处三年三个月,合并执行十二年九个月,罚金140万元,追缴全部违法所得。这名从书记员干到正厅级的“老政法”,因在案件办理中非法收受2147万元、贪污公款33万元,最终栽在了自己守护半辈子的法律面前。
唐林1964年5月出生在湖北谷城,1986年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进入贵州高院,从民庭书记员一步步升迁。2007年当上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时,他主导的“阳光执行”改革还曾被最高法表扬,可背地里却开始伸手——任内与下属合谋虚报办公经费,五年间侵吞66万元公款,自己分走一半。2011年升任贵州高院副院长后,分管民商事审判的他发现“一案双查”制度漏洞,在煤矿股权纠纷、土地拍卖案件中收取“斡旋费”。某地产商为规避2.3亿元债务,通过中间人赠送价值200万元的翡翠摆件,案件最终以调解结案。
调任省政府法制办主任期间,他将立法建议权变成“价格牌”。2016年某酒企为规避食品安全新规,向他行贿150万元,相关条款在草案审议阶段被悄然删除。2018年重返高院任常务副院长后,手段更隐蔽:指示亲信律师成立咨询公司,承接法院关联案件代理业务,通过拆分诉讼标的、操纵管辖法院等方式牟利,三年收取“服务费”逾600万元。连法院制服采购也不放过,授意下属虚增面料成本,每套吃回扣80元,六年侵吞财政资金120万元。
从司法改革先锋到阶下囚,唐林用了三十九年攀上正厅高位,却在十二年间坠入深渊。案件暴露出司法系统三重隐患:一是“程序空转”滋生腐败,比如他设立“特别咨询委员会”,要求企业按标的额5%交“论证费”;二是“靠案吃案”形成产业链,其亲属公司专门代理法院关联案件;三是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办公室保险柜里锁着三本台账,分别记录正常公务、特殊经费和洗钱路径,多年未被察觉。
这起案件与贵州近年查处的7起司法腐败案形成链条,揭示出“以案谋私”的深层顽疾。从六盘水中院到省高院,从案件审理到立法环节,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异化。唐林在庭审最后陈述时坦言:“穿上法袍那天起,我就忘了法律不仅是工具,更是底线。”可惜悔悟来得太迟。
当下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持续推进,贵州更是在2024年开展司法领域专项巡察,唐林案恰是这场风暴的典型注脚。从对抗审查时转移赃物,到庭审时当庭认罪,他的堕落轨迹警示所有干部:法槌之下不容私心,越是关键岗位越要慎独。案件虽已宣判,但反腐没有休止符,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