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能眼镜的坑,离开小米后他都踩过了

发布时间:2024-08-09 02:03  浏览量:27

“为什么中国每年卖几亿副眼镜,却没有一个有统治力的品牌?”,“为什么眼镜行业的商业模式几十年都没有变?”,“为什么这个行业的毛利能这么高?”

去年夏天,在团队为音频眼镜项目拜访学习完深圳、厦门和丹阳的众多传统眼镜伙伴后,蜂巢科技CEO夏勇峰问了自己好几个“为什么”。

夏勇峰曾是小米生态链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历任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手机部部门总经理,2020年他离开小米选择创业,进入智能可穿戴领域,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智能眼镜,并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

夏勇峰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和一些公司已经颇为成功的朋友聊天,他们觉得智能眼镜目前是个太小的生意,反而对传统眼镜的毛利、销量和模式更感兴趣。

AI能否革传统眼镜的命?此前Google Glass沦为“时代的眼泪”,今年苹果的Vision Pro未能激起热烈的市场反响。但不同于以往,随着AI大模型走向应用,智能硬件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技术节点。从高开低走的AI PIN,到成为行业爆款、出货量超百万台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智能可穿戴设备再次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热门赛道。

“据我了解,市场上正在做类似 Ray-ban Meta 产品的公司就超过20家。”夏勇峰告诉记者。

踩过的“坑”

创业之路往往始于“踩坑”。

赶上了元宇宙的“风口”,一开始,蜂巢在小米生态链的首款智能眼镜产品,聚焦在新形态相机领域。但到了今年8月,蜂巢发布自有品牌界环智能眼镜,去掉了相机,去掉了光波导模组,转向了AI音频赛道。

转折发生在去年。夏勇峰说,去年有两件事让他备受打击。

一是和苹果VisionPro有关。事实上,硬件供应链上几年前就陆续有苹果入局的消息传出,蜂巢也在思考是否要提前布局,不少投资人跑来问他:“苹果是不是要做智能眼镜?”但VisionPro发布后,出现了巨大的市场落差,甚至有位实业大佬对他感慨:“苹果坚定了我们目前暂时不做 XR 这件事的决心,不把它列为战略方向是对的。”

“如果连苹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成功,你会对这个行业比以前更悲观。”夏勇峰说。

他认为,Vision Pro 产生落差最核心的一点是:即使苹果已经花了巨大的资源把体验做得很好,但离用户对产品的预期依然差得很远,因为他们没有类似成熟产品做体验上的锚定。例如,把投在XR上1/10、1/5 的资源投到手机上,用户就有强烈的感知,比如说灵动岛,但Vision Pro 真正给到用户体验时,大家没有一个参照物,感觉用处不大且佩戴不便,即使投入了 120%的努力还是做不到让用户满意。

第二件事是和字节跳动旗下产品 PICO 有关。此前字节跳动巨资收购PICO,被认为拿到了当时通往技术元宇宙的“船票“。但从去年至今,这一VR标杆产品在大量资源投入之后,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并经历了一系列组织架构的调整。

总结下来,不够强烈的市场需求、高昂的价格、尚未成熟的技术和用户体验,使得国内外的智能眼镜并未达到消费者的预期,也令部分业内人士对它的前景感到悲观。

“智能眼镜其实是一个很坑的行业。”夏勇峰说,“我们没有再继续往之前AR眼镜、显示的方向继续加注。”他透露,在做出相机眼镜后,蜂巢做了不少尝试,但发现投入可能很难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无法形成商业闭环。

例如,他判断到目前为止跟近眼显示相关的强需求还没有出现。而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在不同文化和市场中可能面临隐私保护和社交接受度的问题。在高密度人群场合,比如会议室或地铁上,用户可能对佩戴可能记录或拍摄设备的眼镜感到不适。

此外,在技术挑战上,硬件的瓶颈如光学显示、电池续航、芯片处理能力等,是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极为复杂,要对行业动态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资本市场日益谨慎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实现商业闭环也愈发重要;而用户的市场教育也需要时间……

用户体验上的“坑”也不少。“做舒服的眼镜这件事情上,看起来没有太多的壁垒,但别人如果从现在开始要去做,我估计在坑里都得掉好几次。”夏勇峰说。

例如,每个人的鼻梁高度、眼睛瞳距等等数据都不相同,如何用尽量标准化的方法去减少SKU,来达到对更多人的兼容性,这里头就有很多坑。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就是你做了一个镜框,合适的人喜欢的不得了,但是有 30% 的人带着不合适,然后全给你退货了,这就是坑。”还有,“如果是你的眼镜今天往下滑,明天往下滑,你后天就不带了。”

夏勇峰总结过去几年的创业经历,自己最初把智能眼镜市场视作香山,认为通过5到7年的努力就有希望攀至顶峰。但随着对行业的深入观察和理解,智能眼镜的发展远比预期中的要复杂和艰难,更像是攀登珠峰,需要长期的准备、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不期待“iPhone时刻”

如果急于攀登“珠峰”,直接尝试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夏勇峰说,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大本营,确保公司能够稳定运营并持续发展,然后等待时机成熟,条件允许时再进行攀登。

智能音频眼镜是他所说的“大本营”,它的产品内核是增强人的听觉的连接能力,这意味着产品不仅要在外观和佩戴体验上与普通眼镜无异,还要让用户便捷地感受到AI交互带来的变化。

一个行业背景是,大模型开“卷”应用后,已经开始向智能硬件领域全面渗透。

今年Ray-Ban Meta智能眼镜爆发后,Meta开始谋求收购雷朋背后母公司股份。近日扎克伯克在和黄仁勋的一场对话中大胆预测,AI驱动的智能眼镜将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移动版,尤其是300美元的价格、无显示屏的AI眼镜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产品,最终可能会有数千万人、甚至数亿人拥有这些眼镜,届时用户能与一个互动能力超级强的AI对话。他还说,几年前自己曾认为AR眼镜可能会在AI时代到来之前出现,但现在看来实际上这些技术会以相反的顺序准备好。

除了Ray-Ban Meta外,可穿戴吊坠 AI 设备Limitless发布2天就获得过万订单,三星也入局AI戒指,Solos 发布号称全球首款集成 GPT-4o 的智能眼镜 AirGo Vision……不论科技巨头还是新进入的创业公司,不少都瞄向了AI可穿戴设备,并以眼镜、耳机、挂饰作为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发展的方向。

以智能眼镜为例,除了上述产品外,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华为智能眼镜系列,字节跳动重金收购Oladance后也有望推出AI眼镜。在AR 眼镜领域,Rokid、 雷鸟创新和 XREAL等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

“能随身、高频使用,是未来AI硬件必须具备的基础特性。”夏勇峰预计,大模型有望对未来智能硬件行业带来一系列交互的变革。未来的交互方式将趋向于自然交互(NUI),包括语音交互(VUI)和图形用户界面(GUI)。而智能硬件如智能眼镜,将通过这些自然交互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和需求,让用户以更自然、直观的方式与设备进行交流。

例如,智能眼镜通过与手机的连接,用户可以调用AI 助手,实现信息汇总播报、疑难解答、实时翻译等功能。以通知播报为例,在熄屏状态时,可以针对QQ、微信、飞书等APP的信息,先通过AI进行信息汇总结后对信息的核心内容进行播报,在保证不错过重要信息的同时提高效率。

这一领域的应用场景仍有待不断丰富。此前蜂巢科技根据2万多名用户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其用户中有 89%是近视用户,试用用户平均每天佩戴时间在7.2小时,最活跃的用户中有不少是重度视频用户,平均每天佩戴时间达10.7小时。夏勇峰说,比较意外的是老年用户在刷抖音等媒体时对智能眼镜的需求尤为强烈。

作为一家背靠AI的创业公司,目前蜂巢科技的AI HUB接入了14家大模型,夏勇峰告诉记者,近期大模型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让创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但除去价格因素,大模型的最终效果同样重要。

不过,大模型并不是创造需求的工具,而是更好地满足现有需求的手段。夏勇峰指出,AI大模型的应用更多还是基于现有的产品形态,通过增强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来提升其价值。他强调,智能硬件的核心价值应该首先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AI的加入则是在此基础上提供额外的便利和智能服务。

AI“加持”、推出自有品牌后,蜂巢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市场教育、用户体验等一系列挑战。例如,近视用户如果佩戴智能眼镜,目前验光还只能靠用户自己在线下解决。此前雷军还曾建议他出海和布局线下,紧贴喜茶、名创优品开店,对于这些建议,夏勇峰告诉记者他还没有完全想好。

不过他坚定认为,头戴式智能设备是“人类延伸的终极方案”,未来会迎来大爆发,甚至掀起一场革命,这是他创业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

同时他也是理性的,他不认为智能眼镜会有一个明确的、被大众广泛认可的转折点,也就是业界常说的“iPhone 时刻”。

智能眼镜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将是关键。他认为,智能眼镜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如何在用户体验、功能集成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不是期待一个单一的、决定性的产品发布时刻。

他预计,智能眼镜作为一种辅助设备,其市场接受度和普及速度可能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类似于扫地机器人或智能马桶盖等,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并慢慢渗透进千家万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