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认知天坑:90%家长不懂远视储备和眼轴,认为不过是戴副眼镜

发布时间:2025-04-11 19:55  浏览量:10

现在的家长很难,孩子难带,不仅要操心学习,还要操心视力、身高、牙齿、鼻炎、学习、过敏、玩手机等等,圈内公认的新时代“孝子”标准段子,只有家长才懂。

我家老大从小是过敏体质,带大他一个比带三个小孩还累,好在进入初中后比较省心了,很少管他,但依旧会注意他的视力。

今天来聊聊我家两个孩子的近视防控,踩过的最大的坑。

现在如果要问我,关于近视方面,最遗憾的是什么?

那肯定是早年无知,在孩子还有远视储备时啥也不懂,对远视储备、眼轴等防控依据毫无概念,如果早点知道这些,那么以目前两年多的防控效果来看,我认为两个孩子可以终身不近视。

我可不是瞎说,家里两个孩子这两年多防控都算还不错,眼轴起起伏伏基本零增长,跑赢了生理增长,近视度数有所回退。

如果早些具备近视防控基础知识,在有充足的远视储备时早些介入,防控起来会更从容,压力也更小,甚至不需要眼轴零增长,只要保持合理的增幅即可。

防控圈内的家长,极少有孩子不近视时便有正确防控意识的,即使有,大多数也是家里两个或几个娃,吃了老大的亏,才开始重视老二的。

看看今年一月份,镇江公布的镇江市中小学近视筛查数据,触目惊心,要知道眼镜之都丹阳可是镇江的。

更颠覆的是高度近视率,大家自行去查。

家长不是超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对近视防控知识毫无概念,再正常不过了。甚至等到孩子近视了,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觉得大环境如此,学习这么卷,不戴眼镜才不正常,何况看看周围有几个不戴的?

可是要知道,现在孩子的近视和我们这一代天壤之别。

我上一篇文也写了自己近视的情况,高一才戴镜,成年后一不小心,差点要高度近视。现在的小孩近视低龄化,小学近视,后面没有正确的防控,以后成为高度近视的概率要大很多。

近视也绝不是一副眼镜就能解决问题。

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难道一个概念?近视防控的意义,在于控制孩子的眼轴到18岁25mm以内,让孩子成年后不再因高度近视而困扰。

越小近视,要想防控住,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户外,尽可能地减少近距离用眼,多留些空间给初中、高中的高强度用眼,否则等到小学中度近视了,到了初中、高中,眼睛还有资本去鸡学习吗?难道用高度近视去换成绩?

以后的高度近视,和过去的高度近视也不再是一个概念?

现在电子产品让人欲罢不能,过去初、高中才近视的,成年后达到600度的很多,现在小学就近视的孩子更不用说了,以后1000度以上的会很多。这个不是我说的,视光专业人士早就断言。

眼轴26mm以上,不管近视多少度都算是高度近视眼底,眼轴越长眼部各种疾病风险越大,你想啊,视网膜越拉越薄,能不出问题么?眼球巩膜、脉络膜厚度薄了,拉不住眼轴的增长,有些高度近视成年后会成为病理性近视,眼轴依然不会稳定。

因为孩子近视,前段时间我报名参加了初级视光师培训,在培训老师给全部学员测量眼轴时,我观察了一下,基本年龄越大的学员,如40岁以上,眼轴长度要远远好于20多岁的年轻学员。

20多岁的镜二代,普遍眼轴长度在25.6mm以上,如果平时不注意用眼,度数应该还会增长,眼轴也相应增长。

而40岁以上的学员,眼轴普遍不超过25mm,一般在24.5mm左右,甚至还有22mm多的。我算是拖后腿了,眼轴在25.3mm左右,但也要好于年轻人的平均水平。

可见形势有多严峻。

为什么说90%家长不懂远视储备和眼轴?

从我个人来说,家里两个孩子,虽然从幼儿园起,学校常常普及各种知识,比如刷牙、安全、卫生、保护视力等等,但我觉得没有普及到点子上。

学校也每学期筛查视力,可从来没查过眼轴,幼儿时期社区定期体检筛查也从没查过眼轴。往往检查完了医生说正常了事。

我记得有次幼儿园中班老二筛查,用的是手持式验光仪,筛查出屈光不正,让去医院复查。于是我带娃去了省妇幼,医生让查了裸眼视力和电脑验光,裸眼达到1.0,告知正常。

现在想想,应该查眼轴才对,那时屈光单还不会看,医生如果告诉我远储不足,或者查个眼轴让我观察眼轴增速,我会感激她一辈子。

新手家长,一定要懂远视储备和眼轴,不要盯着裸眼视力,眼轴才是金标准,比电脑验光要准。

因为孩子的生理性调节力通常比成年人要强很多,电脑验光单常常不准,有些波动很大,年龄越小的孩子调节力越强,电脑验光单波动越大,很多验出近视一两百度的,散瞳后还有远视储备。

我是什么时候知道远视储备和眼轴的呢?

老大小学毕业时,2020年6月,因为他裸眼视力有点下滑,逛书店时顺便在书店内的眼镜店测了眼轴、电脑验光和裸眼视力,当时完全是按照店员的建议,记得测的结果是裸眼1.0-和0.8,电脑验光-100度左右,眼轴24.2和24.3。

店员很惊讶,说他眼轴很长了,按理要两三百度,并推荐了OK镜。

我呢,无知者无畏,觉得店员危言耸听,又想骗我配镜,才不上当呢。

我第一次近视奇迹般自愈的经历,让我觉得老大暑假注意用眼,放松一下也会自愈,何况他视力比我当年还要好很多。

如果配上眼镜,就像我当年一样,当了冤大头,一辈子都摘不下来了。

真是盲目自信、想当然了!

那时,尽管查了眼轴,可我压根没注意到这一重要指标,直到几年后才翻出这张检查单反复比较。

到了8月份,去附近的儿童医院检查,电脑验光降低,医生没有任何建议。

等到2021年2月复查,眼科医生看着眼轴检查单,瞪大眼说“你这半年涨的,顶上人家一年涨的了”,裸眼视力掉到0.6,电脑验光为-125,-100。

此时,我还是没有重视眼轴,回头算算,那半年眼轴涨了0.36,0.33。

没有眼轴概念是我最大的坑,那时近视防控知识普及远不如现在,有几个家长会对检查单上的数字认知深刻的?去常规体检也不会一个个细抠检查单上的数值吧!

后面继续踩坑,和90%家长一样,重点关注老大的裸眼视力,还是不知道控眼轴才是重中之重,后面的坑以后再说。

几年后,我翻看老大小时候的检查单,没有眼轴单,但老大远视储备在五岁多时还不错,电脑验光接近300度远视储备,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短短小学几年,远视储备消耗殆尽。

如果在他五岁时,意识到远视储备和眼轴的重要性,稍微注意一下,他将终身不会近视。

再聊聊老二。

老大近视了,因为关注裸眼视力,顺便有时也测测老二的裸眼,发现她视力很好,竟然双眼看到5.3,就比较安心了。

老二三年级时,眼睛开始作妖,开始频繁过敏性结膜炎,经常因不舒服眨眼、转眼,裸眼视力也掉了,大概5.1。

和朋友聊天时,听朋友说到远视储备,她家因为老大近视早,常带老二去查远视储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远视储备”之个词,但还是没放在心上。

发现了没,我比较迟钝,如果没人揪着自己反复说、反复念叨,很难会听入耳,像我这类迟钝的家长很多,需要反复被点拨,可现实是谁闲得无聊,雷锋式的普及常识,说不定还吃力不讨好,以为有所图。

我什么时候对“眼轴”这个词上心的呢?

老大近视后,我自己突然开窍,主动第一次跑医院测了自己的屈光度和眼轴(上篇详细讲了),想拿自己做试验,为两个孩子的近视防控积累经验。

很凑巧的是,我误打误撞真退了度数,兴趣陡增,网上某乎看到一个高赞的防控博主的帖子,加了他的成人近视群,被反复输入了一通知识,才意识到眼轴的重要性。

2021年2月,带老二去医院第一次查了眼轴,当时她才9岁,不查不知道,一查目瞪口呆,之前还为她5.3视力高兴,情况陡转直下,眼轴已23.65mm,23.78mm,早已超过12岁23.35mm的正常水平,电脑验光单显示-50,-50近视。

专家医生第一句问家长近视吗?我中度近视,孩子爸高度近视,医生说会遗传,下年要戴眼镜了。

专家医生的水平啊,也没什么建议,只说注意用眼,难道坐等着看不清配眼镜?

老大小学毕业轻微近视,老二还提前三年!真的很难接受!

给孩子做近视防控久了,会发现很多新手小白,防控基础知识为零,不是一个防控级别的,防控老手不厌其烦的去科普,时间久了,谁也没这个耐心。

观察了周边的家长,还有一些初为人母的家长,基本对这块零常识。普遍认为学校电子屏惹的祸,近视躲不掉,早晚的事,其实早点重视,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可以把影响减到最小。

我踩的这个天坑,希望所有家长不要踩,不要等孩子近视了才关注,一定要早防控,越早越好,越早越从容。

关注的点不对也是枉然,不要只盯着裸眼视力,记住眼轴才是金标准,在孩子还有远视储备时多做功课,正确防控,压力会小很多。

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医疗建议,仅个人经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