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男子被眼镜蛇咬伤,打了6针抗蛇毒血清后,为何仍然无力回天?

发布时间:2025-06-05 21:15  浏览量:26

27岁的高哲是一名来自三亚的自由摄影师,从大学起就频繁组织徒步、露营、山林穿越的活动,野外经验丰富,也因此放松了防范。为了轻便与取景方便,他经常穿短裤配凉鞋,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区,觉得灵活更重要,却增加了意外风险。

2018年6月9日,他和三个朋友沿着溪边竹林探路拍摄,走到了一处杂草石缝交错的小径,高哲低着头看取景器时,突然左脚踝一阵剧痛,像钉子猛扎进皮肉。他下意识跳开,目光扫到石缝边迅速游走的一条蛇——黑灰色鳞片、颈部轻微鼓起,背后隐约有一对圆圈状白斑。

他当即认了出来,是眼镜蛇!脸色顿变,又反应迅速的让朋友拍下蛇的照片,同时坐地脱鞋查看伤口,典型的两点穿刺伤,而且皮肤开始发红发热,局部迅速肿起,伴随轻微抽痛和麻木感。高哲丝毫没有迟疑,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反映了被眼镜蛇咬伤的情况。

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朋友也用随身布条在他的小腿中部做了结扎,每15分钟松一次,避免剧烈血流加快毒素扩散。眼镜蛇毒素为前突触神经毒素,能阻断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而且毒素发作的速度也非常之快,通常在30分钟内出现症状,严重者1–3小时内呼吸麻痹,情况相当危险。

急救人员抵达前,高哲就已出现了神经毒症状,他感到眼皮沉重,四肢发软,多次要昏睡过去,但脑中仍保留一丝清醒,强烈意识到危险,强打起精神,想开口说点什么,但舌尖发麻,说话含糊。朋友们也想方设法的让高哲保持意识存在,坚持到了急救人员过来。

医生查看蛇照后确认是中华眼镜蛇,并发现高哲的眼睑下垂加重,呼吸略快,伴有胸口紧绷感,而他的脚踝肿胀已蔓延至小腿中下段,判断毒素负荷已较重,决定给予6支抗眼镜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是一种从动物体内提取的特异性抗体制剂,用于中和体内尚未结合的蛇毒毒素。而抗毒血清的效果受“时间窗”影响显著——越早注射,能中和的游离毒素越多。一般推荐在被咬后4小时内注射为最佳,超过6小时疗效下降。

为防止瞬时高剂量引发急性过敏反应或免疫冲击,医生决定对高哲分两次滴注完成。第一轮是以生理盐水稀释2支抗蛇毒血清,缓慢静脉滴注,医生全程旁站观察他的反应,发现滴注十分钟后,高哲的面色突变苍白,冷汗直冒,心率从92飙升至120次/分,血压降至90/60mmHg,出现短暂意识涣散,医生立即中止了滴注,评估为轻型迟发性血清反应,立即追加小剂量肾上腺素,同时升压、补液。

大约5分钟后,高哲的意识恢复,面色逐渐转红,血压回升至105/70mmHg。而为了避免再次诱发过敏,医生调整了方案,将剩余4支血清分为两袋分别稀释后继续滴注。而在第六支血清滴注完毕后30分钟,高哲松了口气,觉得自己像重新活过来了一般,眼皮没那么沉了,好像还能握拳了。2个小时后,他的呼吸已恢复了正常,心率平稳,四肢肌力逐步改善,眼睑活动度明显提高。医生确认他未进入呼吸衰竭阶段,成功脱离了危险期,将他推回了留观病房。

留院观察48小时后,高哲已经能拄着输液架走到窗户边,这时,他的父母也已赶到了医院,心中依然感到不放心,强烈要求他再继续留院观察2天,确认高哲再没有出现什么异常,血象和生化指标正常,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才办理了出院。出院时,医生又看了看他已经基本消退的脚踝红肿,语气严肃的叮嘱道:

“第一,接下来两周内要避免剧烈运动、熬夜、饮酒;第二,留意迟发型血清反应,比如出疹子、关节痛、低烧等情况,一般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后一到两周内可能出现,属于免疫反应,不用恐慌,但一旦出现,第一时间到医院复诊;第三,伤口看着恢复得好,但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热敷、涂抹刺激性药膏。”

高哲连连点头,其父母也是一一记在心里,将高哲接回家后督促他早睡早起,饭菜也做得很清淡,高哲也没有急于再外出,天天在家里整理他之前拍摄的照片。

意外的转折发生在6月15日,高哲用食道滑动鼠标滚轮想要放大照片时,却发现右手的食指不太听使唤,滑动动作微微发飘,莫名的感到鼠标底下不是桌面,像是浮了一层水,让他顿时一愣,扭头看了看,并动了动手指,像是突然出现了故障,手指的协调性迅速下降,令他的心中一惊。

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文件保存好,可在输入文件名时,字母顺序频频出错,明明按的是“A”,却跳出个“S”。他强行保持镇定,重新敲了一次,但还是错,而且他眼前开始出现轻微的重影,感到右眼眼皮越发沉重,眨眼的速度不自主地慢了下来。

与此同时,母亲走进来提醒他注意休息,敏锐的察觉到他有些异常,并开口询问。高哲回复了两句,但声音发哑,感到喉咙里好像越来越紧,舌尖也有点钝,他的脸色顿变,眼睛里也流露出不安,手捂着喉咙试图站起,但双腿却突然打了晃。高母的脸色也跟着一变,连忙伸手去扶他,却惊恐地发现他的左肩突然不受控制地抖动了一下,右手也抽了两下指节发凉。

高母觉得情况很不对劲,急切的询问高哲,但他却再没能给回复,跌坐回了椅子上,右手不自主的震颤。高母惊慌失措,看到他的脸色很快变成了灰白,甚至嘴唇发紫,头慢慢侧了下去,高母惊叫着喊了声丈夫,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尽管高哲被送入医院时,伤口无明显新鲜红肿,但血生化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11.8×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应激反应;肌酸激酶更是高达1820 U/L,可能为毒素引发的肌肉分解反应。呼吸监护中,高哲的呼吸频率下降至每分钟8次,自主呼吸几近停止,氧饱和度持续跌破80%,即刻给予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昏迷评分GCS仅剩6分,神经反射迟钝,对疼痛刺激无应答。

最终高哲的心率骤降至每分钟30次,瞳孔散大固定,出现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直线。医生很遗憾的告诉高哲的父母:“复发期神经毒素迅速占位,严重窒息性死亡,病程进展极快,抢救无效。”

听到这个结果,高母的情绪顿时失控,一把抓住了医生的手,怒目圆瞪瞪着医生,咬着牙,声音尖锐,一句接一句:“怎么会这样呢?昨天他还好好的啊!从医院回来后他就没有再剧烈运动过,也没有熬过夜喝过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从来没有涂抹过什么,都是听医生的呀,怎么会突然复发?我的儿子啊,他才27岁啊!你、你今天必须得给我个说法,否则我跟你拼命!”

医生一点都安抚不了家属的情绪,但同时也感到很疑惑,被毒蛇咬伤后及时接受治疗,死亡率可降至1%至0.1%,而高哲是在4小时黄金时间内接种了6针抗血清疫苗,出院时恢复良好,出院后生活方面也很注意,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战胜蛇毒的可能性极大,又怎么会突发复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医生再次调阅了高哲的监护记录、治疗细节,并亲自与参与急救的每一名医护人员进行了情况复盘,还原从救护车到ICU的每一分每一秒,甚至对护理记录、血清批号及使用方式进行了全面排查。最终,一项细节打破了所有疑云。

得知真相的医生连连叹气道:“尽管高哲不抽烟不喝酒,也注意了保持伤口的干燥,而抗蛇毒血清确实能够中和毒液,抑制毒素在体内扩散,但打了抗蛇毒血清并不能万无一失,高哲和临床上许多因被蛇咬伤去世的患者一样,虽然按照程序打了足量的血清,可在注射过程中,他却犯了2个致命错误,这才导致血清白打,蛇毒在他体内肆意扩散啊!”

第一,他在滴注前曾因焦躁、口渴,多次私自将滴速加快。令血清在短时间内大量注入,超过了安全范围,导致血清在体内快速分布,然而抗毒蛇血清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抗体-毒素结合”实现中和。高哲的做法却使一部分抗体没有等到毒素,便在短时间内被肾脏代谢、肝脏降解,血药浓度很快回落,导致中和能力不足。

而且高哲的体质较瘦、基础代谢率偏快,加上滴注过快,使得有效血清浓度在1至2小时内迅速下降,却恰好错过了蛇毒在神经末梢集中释放的第二高峰期。这种不匹配,就如同提前卸下盔甲,留下神经系统裸露在毒素攻击之下。而他当时未出现明显不适,反倒误以为恢复良好,从而放松了后续警惕,却不知道,一场“迟到的中毒反击”,已在暗处悄然成型。

第二,他在滴注结束30分钟内,自行拔掉了手背的留置针,并因“感觉没事了”而提前结束观察,躺下休息,这一举动看似轻微,却直接中断了原本计划内的补液与维持性滴注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来看,抗蛇毒血清在体内的半衰期通常仅为6~12小时,尤其在年轻男性、代谢率较快者体内,降解速度更快。如果没有持续性输注或二次维持用药,就无法维持足够时间的血药浓度。而毒蛇毒素——尤其是眼镜蛇神经毒素——则往往呈缓慢释放+靶向结合模式,部分毒素会在初期未被清除,滞留于肌间、神经末梢或细胞外液中,一旦血清抗体浓度下降,残余毒素即可“二次激活”并再次攻击神经突触

高哲的行为,相当于在“抗体与毒素的拉锯战”中主动撤退了防线。他的体内虽然已完成初步中和,但由于血清暴露时间不足,未能清除所有残留,留下了一个极小却致命的空窗期。

也就是说,血清确实进入了他体内,但因速度太快、维持时间太短,等同于“未完成中和任务”就被清除。而这些未被中和的毒素,在他出院后72小时内悄然扩散,最终引发“迟发性神经毒素再占位”,导致呼吸中枢瘫痪、严重窒息性死亡。

医生在会议上沉声总结:“高哲不是死于蛇毒本身,而是死在了血清中断保护与早期脱离监护之间的空档。他几乎做对了所有事,却在最关键的输注细节上,给了毒素可乘之机。”

参考资料:

[1]赵颖全,陈凯姿.户外小心蛇出没!被毒蛇咬伤怎么办?[N].新华每日电讯,2025-06-05(005).

[2]李家耀,钟武勇,罗威,等.毒蛇咬伤致皮肤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蛇志,2025,37(01):6-10.

[3]吴建荣.毒蛇咬伤: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C]//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2024动物致伤防治学术大会论文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2024:87-89.DOI:10.26914/c.cnkihy.2024.053368.

(《三亚男子被眼镜蛇咬伤,打了6针抗蛇毒血清后,为何仍然无力回天?》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