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AR厂商再获数百万美元融资 AI硬件的出路是眼镜?
发布时间:2024-08-17 00:17 浏览量:26
AI+AR已成共识。
作者|栗子
又一家AR眼镜厂商融资了。
8月16日,国内AR眼镜厂商“多屏未来”通过「甲子光年」独家披露,公司目前已完成新一轮数百万美元融资。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由真知创投联创和深度孵化,过去两年已完成由真知创投、天善资本等两轮融资。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本月初发布了自研的第二代AR设备“INAIR 2”,全系列产品预售价2399元起。
有别于其他AR眼镜,INAIR系列产品主打“AR空间计算机”概念,专注为职场人士提供舒适、便携、高效的AR生产力工具。据悉,自8月8日预售开始至今,INAIR全系列产品的预约量已破万,将于8月19日20:00正式发售。
「甲子光年」了解到,多屏未来联合创始人&CEO黄海曾经任职于博通、英特尔,负责多芯片的定义及平台研发工作。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XR行业经验,成员来自包括Pico、百度、小米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及科技领域知名企业。
经历了过去10年的大浪淘沙,今天国内的AR眼镜市场已是AR四小龙的天下。雷鸟创新、Rokid、XREAL和影目这四家厂商的产品,销量预计可占整个消费市场80-90%的份额。
而多屏未来等新锐厂商,又将如何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中找到突破口?
在消费电子行业里,AR眼镜的发展历程与Gartner的技术曲线几乎完全重合。
2012年,谷歌首次推出采用AR技术的Google Glass,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关注。大家都期待这种像科幻电影里的桥段一样,让用户通过眼镜来完成拍照、通话、查询等交互的产品能够真正普及,改变自己的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这款备受世人瞩目的产品,最终却并未像iPhone一样流行,谷歌甚至在2015年无奈砍掉了这一划时代的产品线。整个AR眼镜行业也在2017年逐渐步入“寒冬”。
而随着各类显示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如微显屏MicroOLED和MicroLED的出现,让光引擎能够实现小型化和低功耗),让整个AR市场从2020年之后逐渐迎来复苏。不仅巨头们纷纷出手布局(如字节跳动50亿收购Pico,小米、OPPO发布AR眼镜,高通推出新一代XR芯片,谷歌、Meta等企业宣布进军),而且不少创业公司也开始陆续涌现。
到了2024年,中国的AR市场迎来了自己的爆发之年,同时也是发展的关键之年。
据IDC中国数据统计,2023年全年,中国AR头显设备出货26.2万台,同比上涨154.4%,占整体中国市场AR/VR出货的36.1%,创历史新高。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AR出货11.8万台,VR出货11万台。部分AR厂商虽存在渠道压货情况,但这也是中国市场AR出货量首次单季度超过VR设备。
AR产品在国内销量的快速增加,也给资本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近两年,AR市场资本动作不断。除了前文提到的大厂并购之外,进入2024年后,投资机构们也纷纷出手,押注自己看好的AR项目。
今年1月,Rokid宣布完成总规模近5亿元的战略融资,融资总额已超20亿元;与此同时,XREAL也在1月宣布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战略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3月,雷鸟创新宣布完成由华泰紫金、燕创集团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的新一轮亿元级融资。这也是雷鸟一年内的第3笔融资;8月1日,影目科技宣布完成B轮近亿元融资,由四川发展弘芯基金、成华科创投公司和江西中寰投资集团共同参与。
有了资金的支持,AR厂商推新的速度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AR四小龙扎堆上新。
4月20日,Rokid发布了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其中包括Rokid Max2眼镜和Rokid Station2控制器,以更轻便的设计和优化的操作逻辑吸引用户。一个月后,雷鸟创新就在5月20日发布了Air 2s躺躺镜,在画质、音质、佩戴舒适度以及隐私保护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紧接着在5月30日,XREAL也发布了XREAL Beam Pro计算终端和Xreal Air 2 Ultra AR眼镜国行版,旨在解决AR领域内容缺乏的问题,将2D内容3D化。AR眼镜的不断上新,无疑加剧着AR市场的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像INAIR这些新入局的玩家应该如何破局?
对于这个问题,多屏未来联合创始人&CEO黄海对「甲子光年」表示:“友商们不断发布的新品帮我们进行了市场教育,这是好事。要想在竞争中立足,需要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和差异化。”
那么,INAIR 2的产品定位和差异化打法是什么呢?
据黄海观察,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AR眼镜选择切入的使用场景都是娱乐。
例如今年5月雷鸟创新推出的Air 2s躺躺镜,从其名称中就不难发现该产品在娱乐场景的定位。并且雷鸟还从画质、音质、佩戴再到隐私等,对产品进行了全方面升级,旨在为用户实现“躺着看大片”的娱乐化需求。
再如XREAL推出的Beam Pro计算终端和Air 2 Ultra AR眼镜,其卖点在于将现有的2D内容直接3D化展现,最大化给用户现在既有的内容,包括空间影像、移动手机生态空间化移植、客厅娱乐串流的移植。显然,XREAL的重点也是在对用户娱乐场景的体验优化。
然而,INAIR产品从第一代开始,就没有选择聚焦娱乐场景,而是专注在办公场景,希望为职场人士提供舒适、便携、高效的AR生产力工具。
这种聚焦办公而非娱乐的产品定位,是INAIR与其他竞品的最大差异化。
在黄海的定义中,INAIR 2并不是一款AR眼镜,而是“AR空间计算机”。它能够将现代职场人每天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大硬件、小屏幕”设备,在AR眼镜里拓展为多块空间大屏,实现“小硬件,大屏幕”的移动办公体验。
为了最大程度满足现代职场人的办公需求,INAIR 2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显示效果的舒适性。
资料显示,INAIR 2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仅为77克,还不到轻薄版笔记本电脑重量的10%,能够有效减少用户长时间佩戴由重量所导致的不适感;在显示效果上,INAIR 2采用了苹果Vision Pro同款的Sony Micro-OLED屏幕,实现等效4米130寸巨幕,双眼3840*1080p分辨率。
需要强调的是,INAIR 2的PPD(相当于清晰度)达到49,而Vision Pro该指数也只有34。换句话说,AR眼镜显示效果欠佳已成为过去式。
其次是多端扩展性。
例如多任务处理时电脑屏幕过小,影响工作效率,外接显示器又不方便差旅携带。对于这类办公痛点,INAIR 2实现了与市面上主流的电脑、手机机型的快速直连,通过眼镜扩展出双屏,三屏甚至四屏,将多个应用分别放置在不同屏幕,实现在咖啡厅、高铁、飞机等需要灵活切换工作学习环境的移动场景需求。
最后是对内容隐私的保护。
传统的办公工具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受限,无论身处开放式工位还是差旅中的公共空间,工作敏感信息在大屏上一览无余。而INAIR 2利用正面消光镜片,只有佩镜本人能看到屏幕内容,有效保护了个人隐私。此外,扬声器采用了逆声场技术,仅为本人提供清晰的声音输出,在公共场所也能放心使用。
由于专注对办公场景的深入挖掘,自8月8日INAIR 2在京东开启预售后,短短一周时间,全系列产品预约量已破万。可见在移动办公和远程工作成为新常态后,现代职场人迫切需要新的硬件产品来满足自身对高效、灵活办公环境的需求。
近两年,AI大模型已经几乎在各个行业实现渗透。“用AI把产品重做一遍”的论调快速成为共识,这其中也包括AR眼镜市场。从2023年开始,不少厂商也陆续推出带有AI能力的AR眼镜产品。
Meta无疑是“AI+AR”的开拓者与领路人。
由Meta所打造的AI眼镜“Ray-Ban Meta”一经推出便备受消费者青睐,有消息称该产品销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尽管该产品并没有在眼镜上搭载屏幕,但这依然不妨碍它一时间让Meta在AR市场里成为了最大赢家。
目前,该产品已开始支持多模态版的Llama 3。扎克伯格表示:“在AI的推动下,智能眼镜真正成为成熟计算平台的时刻,或许会比我设想的更早来到。”
Ray-Ban Meta的成功让AR眼镜这一硬件品类初步得到了市场验证,也让很多从业者看到了“AI+AR”背后所暗含的潜在机会。
影目就是追随者之一。
2022年,影目发布了INMO Air 2,是当时国内率先接入AI大语言模型的AR眼镜产品。如今,影目科技的产品进一步扩充了AI在AR眼镜上的场景边界,包含AI翻译、AI助手、AI搜索以及AI陪聊等。
影目科技联合创始人吕一飞曾在媒体访谈中表示,自己还没有看到优于眼镜形态的AI硬件设备。“人70%以上的信息都来自于视觉,如果缺乏近眼显示,那么这个设备就压根没有希望成为用户生活中所使用的主力设备。”
除了影目之外,雷鸟也在产品中加入了AI能力。
今年1月,雷鸟推出了雷鸟X2 Lite AR眼镜。这款产品搭载了高通骁龙AR1平台,并加入了大模型语音助手Rayneo AI,提供多轮自然语言对话、便捷百科问答等多项能力。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产品发布时指出:“AI大模型会带来新场景和新产品,而AR眼镜则是AI的最佳载体。”
当AI+AR已经成为行业共识,INAIR 2也选择顺势而为。
黄海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硬件是PC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硬件是智能手机,而在AI时代也需要有属于它的新硬件承载。所以INAIR 2的配套主机“INAIR Pod”应运而生。
相比苹果的VST方案,OST技术路径的INAIR 2确保了其轻量级的佩戴体验。而空间计算主机 INAIR Pod 则提供了强大算力及空间操作系统。
根据「甲子光年」的实际使用体验,INAIR Pod体积仅如鼠标大小。作为INAIR 2的主机,它可以支持眼镜无线串流Mac和 Windows PC。同时,它还提供了通用的安卓应用生态,适配WPS、飞书、腾讯会议、爱奇艺等常用应用,也支持开放应用下载安装。
更为重要的是,INAIR Pod还集成了包括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诸多AI大模型工具。通过内置的语音助手,随时唤起回复用户问题,根据语音指令完成各种任务,为作为生产力工具的AR设备提供更加智慧的“大脑”。
不过,黄海也同时指出,大模型对于AR眼镜而言,模型尺寸是偏大的,不适宜终端操作,尤其是在办公场景下面对数据向云端的双向传输,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数据隐私安全的风险。而一些尺寸更小的小模型,更适合AR眼镜等智能终端。
但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小模型,AI始终是AR眼镜的技术辅助,帮助AR眼镜实现更强的计算与交互能力,满足用户需求。“我们的AI模型框架也正在搭建,未来将会在产品中加入更强的AI能力,但我们的核心还是AR,希望为用户提供一款AR空间计算机,真正成为用户的生产力工具。”黄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