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疯了!智能眼镜暴涨8倍,雷鸟618独揽52%市场份额

发布时间:2025-06-19 20:32  浏览量:25

今年618,XR赛道在消费端的热度达到新高。

央视财经日前发布的报道中提到,受AI浪潮带动,智能眼镜销量同比暴涨800%。

与此同时,百度指数显示,“智能眼镜”关键词在618期间的搜索热度达到阶段性峰值。在电商平台,更是出现了突破性的销量表现。

技术到达一定阶段、用户对行业充满探索热情,对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由此可见,今年618不仅是一场促销大战,更是一次智能眼镜行业的“期中考试”——检验谁真的能站稳C端。

雷鸟成“销冠”,登顶双平台多品类榜单

根据87君的观察,截止618日下午,知名硬件厂商都位列京东天猫双平台XR设备品类榜单。其中,雷鸟创新表现格外突出。

据统计,雷鸟包揽618大促期间京东、天猫两大平台XR行业销量冠军,市占率也首次突破了52%。数据显示,每卖出2台XR眼镜,就有一台来自雷鸟,销量是去年同期的3.36倍,旗下明星产品均是细分品类销量Top1。

具体到不同产品上,雷鸟Air 3s Pro新品口袋电视夺得XR设备双平台销量Top1,5月底发布的雷鸟X3 Pro旗舰波导眼镜夺得全彩波导眼镜双平台销量Top1,雷鸟V3系列AI拍摄眼镜夺得智能眼镜双平台销量Top1。

根据京东发布的品类战报数据,雷鸟在智能眼镜、AR眼镜和超级新品中都占据销量榜首。在调研期间,87君还发现,在京东XR品类实时榜单中,雷鸟Air 3s Pro位列榜首长达20天,相当于贯穿了整个大促周期,在售期间始终保持强势曝光,稳居头部。

可以说,雷鸟三个产品线口袋电视、全彩波导以及AI拍摄眼镜,形成三大品类第一的“爆品矩阵”,成为整个AR品类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为什么雷鸟能成为“状元”?

在多个平台榜单上实现品类销量第一的同时,雷鸟也成为此次618 XR赛道最受关注的品牌之一。在此前,市场调研机构洛图科技(RUNTO)发布了《中国XR设备零售市场追踪报告》,其中提到,2025年Q1,雷鸟创新在中国 AR/AI 拍摄眼镜线上市场份额高达50%,位居行业第一。

然而,在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用户认知尚处培育阶段的当下,仅靠单一爆品很难赢得全局。而雷鸟却能把全系新品都做成爆款,靠的是什么?

首先,离不开市场环境。前文提到,在AI带动下,轻便式AI硬件受到广泛关注,而AR眼镜作为最适合AI的载体,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与此同时,XR内容不再局限于技术演示或开发者试用,而是加速渗透进观影、社交、拍摄等日常生活场景,使得用户对AR眼镜的认知、接受度逐步提高。

雷鸟作为早期聚焦消费级AR硬件的厂商,天然享受到这波趋势所带来的品类关注度提升,也为其转化率打下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其次,是产品精准的定位策略与内部协同。雷鸟采用的是“多SKU协同+人群差异化匹配”的策略——Air系列面向轻娱乐和观影用户,主打“口袋电视”概念,满足碎片化休闲需求;X系列则专注高阶科技用户,强调全彩波导与空间感知,承接AR重度体验需求;而V系列则以AI拍摄、社交分享为核心功能,吸引内容创作者与年轻潮人。

雷鸟V3

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雷鸟可以充分服务不同的用户,不仅避免了自家产品的相互竞争,还能在多场景下形成“联盟”,实现了销量层面的“全面开花”。

第三,是节奏把控与营销配合的高度一致。 雷鸟在618前夕正好完成多款产品的发布,能够与平台大促形成“新品热度+节点折扣”的双重引流。此外,依靠多年在电商的经验,雷鸟有比较完整、成熟的电商运营体系,感兴趣的消费者可以更快在购买渠道了解产品,也形成了从种草到下单的闭环。

最后,是企业综合能力的深厚支撑。雷鸟具备稳定的整机制造体系和显示技术积累,在关键器件上拥有自研能力和量产落地优势。相比其他需要依赖外部代工或采购模组的品牌,雷鸟在硬件整合能力、产品迭代周期和成本控制上更具弹性。

这种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能力,也让雷鸟更快回应市场需求、持续推出贴近用户心理节奏的新品,从而保持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持续竞争力。

雷鸟此次成为618“销冠”也绝不是偶然。

一方面有行业火热趋势的推动,另一方面,更是几年来雷鸟持续累积的系统性优势,让它成功的走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选择中。更重要的是,雷鸟的表现揭示了一个信号——整个国产XR行业正在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体“能力检阅”。

这一轮“期中考试”的真正意义,并不仅在于谁拿下销量第一,更在于谁能真正触达用户、谁的综合能力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而这,正是我们观察整个AR眼镜行业进展的起点。

转折之年,谁先跑出自己的时代红利

2025年,是AR眼镜真正意义上“入场消费电子主赛道”的转折之年。数据上看,京东单平台在618期间AI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AR眼镜用户数同比增长70%。从政策支持、技术成熟,到终端形态的演进和用户认知的打开,整个大环境都为AR眼镜从小众到大众营造了非常舒适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技术链条的成熟,让硬件基础能力迈入实用化阶段。随着MicroLED、衍射光波导、光学模组集成等关键技术的落地,整机形态终于真正“轻下来”,用户可以像戴一副墨镜一样自然地佩戴AR眼镜出门。

雷鸟X3 Pro显示屏

同时,芯片、感知、交互等技术组合也日趋成熟,为日常使用场景提供了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AR眼镜已经能够比较完美的承接市面上各个端口的应用,包括手机、游戏机、PC等等。也发展出比目前手机体验更好的项目,如导航、提词、翻译等。而生态能力的提升,也说明AR进入了“可玩、可用”的阶段。

这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期待未来的AR生态逐步进入“平台+开发者+内容创作者”共建的理想模式。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认知的觉醒。这让AR眼镜正在从“尝鲜产品”转向“主动搜索的消费品”。

出于好奇,我们也去翻看了雷鸟Air 3S Pro的评价。几百条评论,是各式各样的背景和环境,也是久违了对电子产品的兴奋。甚至在提问区,看到了“老花眼能不能用”的问题。可想而知它的受众之广。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低估了智能眼镜(包括AR/AI眼镜)的出圈程度。在小红书,智能眼镜这一词条已经有了超过12万条帖子。

其中包括拍照眼镜有时候会因“发丝入镜”而苦恼(因为博主是八字刘海,会搭在镜腿两侧),还有戏称AR眼镜为“单身狗神器”“散步好搭子”的,等等非常多生活化的分享。这不只是科技发烧友的讨论,更像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的切面。

更宏观的说,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种草,而是开始基于自己的生活场景主动寻找适配产品——AR眼镜已开始渗透进“最普通的消费者”的生活轨迹。

这些变化背后,体现出的并非某一品牌的成功,而是整个国产AR产业链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场景探索、用户教育后,真正具备了“普及化”的系统能力。

硬件已不再稀缺,内容已不再冷清,用户也不再迷惑——行业上下游的准备度,已经为这一轮AR眼镜的全面破圈创造了最好的起跑线。而接下来迎接厂商的,就是无数次如同这次“618期中考”一样的较量。

那么新的问题只剩下了一个:谁能在这场新的终端竞争中,率先跑出自己的时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