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仍在等待真正爆发

发布时间:2024-08-24 14:21  浏览量:28

本报记者 倪 浩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卓 然

美国两大科技公司将在智能眼镜领域展开交锋。据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 22日报道,下个月,社交媒体领域的长期竞争对手Snap 和Meta都将推出全新硬件产品——AR(增强现实)眼镜,Snap将于 9 月 17 日在洛杉矶推出第五代 Spectacles,Meta将在一周后展出其首款AR眼镜Orion。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和Snap 首席执行官斯皮格尔都认为此类产品是下一代计算机平台,可能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无处不在。此前Meta推出的具有AI(人工智能)功能的Ray-Ban Meta成为爆款,引发业界关注,不过其定位仍然是智能语音眼镜而非AR眼镜。AI大火的背景下,国内外厂商纷纷布局,AI眼镜似乎成为追齐AI手机的又一风口。但业界人士认为,与AI大模型结合的眼镜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与AI手机相比应用场景仍有待开发,这一行业的真正爆发仍在等待AR眼镜的突破。

AI落地的又一理想目标?

人工智能大潮汹涌而至,正在寻找一切可能的应用落脚点,继手机之后,眼镜似乎正成为下一个AI应用落地的理想目标。

AI眼镜概念已在资本市场上火出圈。8月第三周,智能穿戴、MR(混合现实)概念等相关板块持续上涨,博士眼镜等多只概念股连续涨停。

逐渐成熟的AI大模型把轻量化眼镜推向了舞台。随着近期一系列智能眼镜新品密集发布,国内外大厂正在集体押注这一蓄势待发的AI风口。

AI眼镜的爆款产品是2023年9月Meta联合雷朋推出的第二代智能眼镜Ray-Ban Meta。美国市场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这款产品的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不但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而且被认为有可能重塑AI终端的市场格局。

市场分析机构VR陀螺分析师万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Meta这款AI眼镜舍弃了屏幕,但仍保留了扬声器、麦克风、摄像头等组件,可用于拍摄照片和视频、通话以及听音乐等,重量却只有49克。万里认为,AI眼镜是一种典型的可穿戴式设备,在承载多模态AI、AI语音助手等方面,带来的体验会优于AI手机。以AI识图场景为例,AI眼镜可以实现一键操作,相比于AI手机“掏出手机、点亮屏幕,打开APP”的操作更为便捷和自然。

“当AI眼镜加上屏幕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呈现更多有趣的用例,雷鸟X2眼镜面对面AI翻译功能就很有代表性,当你和外国人聊天时,眼镜采集到对方的声音,自动翻译后将文字投射到眼镜,你就能实时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这个过程不需要你掏出手机,能够保留眼神交流,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聊天状态。”万里说,类似的功能并不少,并且AI在落地场景上先后尝试了不同形态的终端,从市场选择来看,眼镜是当前最成功的载体之一。

公开报道显示,AI眼镜是集成了AI功能的眼镜,内置传感器,应用了人工智能、通信、生物医学工程等多种技术,从而实现人机交互、智能感知等功能。不过国际权威市场数据机构IDC的产品分类中,并没有AI眼镜的概念,而是将AI眼镜和AR/MR眼镜统称为智能眼镜。

当前国内外科技公司均在加速布局智能眼镜领域。除了上文提到的Meta和Snap外,苹果预计在2026年后推出AR眼镜,今年国内的智能眼镜市场也迎来了新品发布的高峰期,小米、华为都已推出了相关产品。还有更多厂商酝酿年内推出AI眼镜。

万里认为,2024年或成为AI眼镜迅速发展的起步之年。

“处在初期探索阶段”

AI眼镜概念股龙头博士眼镜上周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一周累计上涨近150%。本周却连续3个交易日出现大跌,上周巨大涨幅已失五成。AI眼镜在资本市场上的暴涨暴跌似乎折射出市场对这个产业发展前景并不统一的认知。

IDC数据显示,2024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5.597亿部,同比增长10.5%。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智能眼镜,2023年出货量增长128.2%,而智能戒指、智能手表同比增长分别为34%和8.7%。尤其是Meta与雷朋眼镜合作的Ray-Ban Meta,销量超出预期,在众多AI可穿戴设备的竞争中率先冲出重围。

申万宏源分析师林起贤在8月17日的研报中提到,智能眼镜正逐渐成为重要的AI硬件落地形式,尤其有望成为通用的多模态AI助手的重要载体。他认为,相对手机,智能眼镜更接近用户视觉,作为多模态大模型的硬件应用载体,可以使未来多模态AI助手获取的视觉输入与用户自身视觉感知一致,用户唤醒AI功能的使用体验将有质的提升,AI眼镜有望在AI时代成为十分重要的消费电子设备。

万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AR眼镜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并不顺利,尤其是去年更显落寞。但是Meta与雷朋合作的产品舍弃了AR的屏幕并与AI大模型结合,一下子就火了。这样一款爆品让产业看到了关于“AI+AR”的新契机。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万里认为目前该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谈不上成熟。他说:“2012年谷歌就已经推出AR眼镜,但在光学、显示、佩戴、算力上很难突破,整个产业在技术和市场上的进展还是非常缓慢的。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可以先不要光学显示,先把AI用起来。因为这很容易实现,并且技术门槛不高。大小厂商先后介入,加持了AI概念,所以一下子就显得非常火爆。”

万里称,目前AI眼镜仍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AI大模型所带来的应用场景到底对市场有多大的吸引力;二是把AI所需要的各种硬件集成在一个对重量和外形有严格要求的眼镜上,去追齐和赶超手机,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万里认为,目前AI眼镜的功能比较局限,有些用户在尝鲜之后,找不到兴奋点,体验很难持久。但好处是,因为它佩戴方便,有可能会部分取代原有的真无线耳机市场。所以AI手机未来能走多远,AI大模型的高度将决定AI眼镜生命力。

据万里介绍,当前AI眼镜市场上主要有三类选手,部分厂商是从AR赛道转过来的,AI带来的热度迅速吸引了它们。万里说,因为AI眼镜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它们便迅速切换到这个赛道,展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灵敏度。另外还有一类“大厂型”选手,一直在持续投入,不过推出新品的积极性偏低,这表明其仍然在观望。剩下的还有部分智能穿戴设备初创企业,试图借着AI热潮,在这一赛道上抢占位置。

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在采访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智能眼镜整体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行业有待继续发展。

“AR眼镜是未来趋势”

AI眼镜如何摆脱与AI手机的重叠,并获得独立发展空间,以及更高级形式的AR眼镜如何摆脱技术桎梏,是智能眼镜目前面临的双重难题。

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在最近的一份研报中预测AI眼镜的发展趋势是:智能音频眼镜到AI+智能音频眼镜,再到AI+AR/MR眼镜。第一类产品中,眼镜通过蓝牙和手机连接,可以接收手机中的通话、音频等信息,目前已有大量产品上市。随着越来越多接入AI大模型,AI眼镜可以实现识别图像、实时翻译等,达到更智能、更连续的人机交互,Ray-Ban Meta就是代表性产品。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的AR/MR眼镜,可以实现虚拟与现实信息的结合,但由于量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发展仍然步履蹒跚。

潘雪菲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DC一直在跟踪和研究智能眼镜的发展趋势,而并非AI概念成为热点之后才开始追踪。IDC将市场上的智能眼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带显示功能的,通常搭载音频或摄像头功能,归类为可穿戴下面的智能眼镜,包括目前市场上正火的AI眼镜;另外是具有显示功能的,归类为AR眼镜。潘雪菲认为,目前所谓AI眼镜作为AI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能够实现一定交互,且具有穿戴产品随身性的优点,不需要过渡动作就可以进行语音交互,使用更加自然。但目前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语音交互上,更加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开发,否则无法区别于AI耳机和AI手机等。

潘雪菲认为,由于眼镜本身物理特性的限制,无法集成灵敏度更高、种类更多的传感器,加上成本问题,目前AI加持的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还非常有限。智能眼镜更大的前景是具有显示功能的AR眼镜,其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和多元,能够满足更多领域的应用。

万里认为,AR眼镜一定是行业发展的趋势,AI眼镜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分支。万里对AR眼镜的远景持乐观态度,但是其发展需要静待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深度好文计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