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下半场:Meta与中国信徒们
发布时间:2024-07-06 03:16 浏览量:30
文 | 电厂,作者 | 张勇毅,编辑 | 高宇雷
发售半年获得一百万销量,这款名为META的智能眼镜不是来自真正的META公司,而是出自传统的眼镜品牌雷朋。
如果一个产品出货量能超过 100 万,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在业内已经具备了至少一个以上击中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功能,甚至有颠覆现有生态的实力:足够多的用户数量意味着相繁荣的生态,而生态是长出一切果实的宝贵土壤。
但这更多是在说 AR 乃至 VR 级别的“智能眼镜”,因为这过去一直被业界视为智能眼镜未来的主流发展形态。这种概念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中流传甚广,甚至产生了某种“灯下黑”效应:现在智能眼镜领域中,受关注最少的就是功能相对简陋,最接近传统眼镜形态的智能眼镜。
正是因此,当 Meta Ray Bens(下文简称 Meta 雷朋)发售后不到六个月超过 100 万台的销量的消息传来,无论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都没有想到,居然是一款形态最接近传统眼镜、功能非常单薄、甚至完全没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率先撬开了普通消费级市场的大门。
过去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是将以 Xreal 为首的 AR 眼镜,与以 Meta 为首的智能眼镜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并非同一生态下的产品:Meta 雷朋所代表的是功能相对简单、售价更低的品类,并且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业内最具潜力的独角兽厂商都没有涉足这一领域。
但随着 Meta 雷朋的大获成功,轻智能眼镜这一赛道不仅吸引了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同时也有字节跳动、腾讯这样的巨头组建团队入局:字节跳动已于今年三月完成对 Oladance 大十科技的收购,收购价格在 3-5 亿元之间,这家公司此前致力于骨传导耳机领域的研发,目前字节跳动团队人员已经进驻;据统计目前业内已经公开/即将发布类似形态智能眼镜产品的品牌,数量已经超过五家。
在 Meta 雷朋之前,这个行业长期处于相对消极的发展状态;很多所谓的智能眼镜产品无法将外出佩戴体验做到易用的程度,很多厂商甚至已经处于某种意义上的“躺平”,用“当前技术无法支撑其用户想象中的体验”来作为新品销量无法继续取得突破的理由。
因此 Meta 雷朋的成功不仅如同一针兴奋剂,让中国厂商一拥而上还有一个隐藏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方便“Copy to China”的产品形态;在一些硬件厂商从业者看来,无论是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层开发,还是智能眼镜硬件整合技术本身,中国相关的产业链都不输给 Meta 这样的一线大厂。
不做“极客玩具”做时尚单品在关于 Meta 雷朋的分析中,时尚属性是鲜被提起、但同样至关重要的因素:在 Meta官网,你可以自由组合出超过 150 种搭配风格,这种定制程度对于智能硬件设备来讲已经算天文数字,但对于雷朋这样的眼镜品牌来讲只能算是入门级,这种时尚属性是 Meta 雷朋区别于所有现有产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一个高像素且易用的镜头模组支撑起了 Meta 雷朋的几乎所有卖点功能:1200 万像素对于如今动辄上亿像素的旗舰手机影像模组来讲已经是四五年前的“过时技术”,只支持录制 1080p 30 帧的画面。
但就是这样的入门级配置,已经让这款眼镜足够成为合格的内容录制工具,尤其是对于这款眼镜能够原生支持 Facebook(Meta)与 Instagram 的直播、将视频流推到手机上实现直接传输,这种便捷易用的功能特征让这款眼镜少了很多属于智能眼镜的科技发烧属性。却成为了这款产品的标签。
这些在产品段的决策,体现出的是在 Meta 雷朋二代大获成功的背后,是 Meta 已经在此领域多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后的一个“偶然结果”。
即使此类眼镜的 ODM 成本相比 AR/VR 品类来讲成本极低,但很大程度上,Meta 的钞能力让全球最顶端的供应链在围绕着这款产品服务,也是 Meta 雷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款眼镜所搭载的高通 AR1 芯片采用了 5nm 制程工艺,功耗也比前一代芯片降低 50%,同时具有小尺寸封装、对摄像头、多麦克风阵列等功能的支持:与其说芯片的特征影响了 Meta 雷朋的最终形态,不如说是高通与 Meta 的合作,打造出了这款目前最适合智能眼镜形态的芯片。
可以说,Meta 的成功固然有与全球顶尖供应商技术深度整合的优势,但制造业同样是中国厂商手中的一张王牌:当下高通 AR1 芯片的独占期已经结束,首批跟进这一产品形态的中国厂商已经发布了对应的新品,五月发布的华为智能眼镜 2 起售价 2299 元人民币。整体上也选择与 Meta 相同、偏传统眼镜的外观设计,但少了镜头模组这样的关键硬件,来换取更好的续航与重量。
中国信徒们超过百万的销量,迅速吸引了大量蠢蠢欲动的中国硬件厂商加入其中:比起硬件上的整合,软件的体验如何做到完美平衡成了更棘手的难题。
据一位在 XR 眼镜厂商供职的产品经理介绍,Meta 雷朋目前实现的多模态大模型能力,是他们目前开发中遇到主要的短板:智能眼镜的端侧算力无论是从功耗还是性能的角度都完全无法运行,同时为了功耗与续航,将芯片性能限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也已经是 AR/VR 智能眼镜领域的通行做法。
在这一点上,手机厂商有着相对更多的模态大模型开发、整合经验,尤其是此前已发布过数款智能眼镜产品的小米、华为这些传统智能手机厂商,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积累了相对更多的多模态大模型与硬件整合的经验,这些可以被快速整合进智能眼镜形态产品中,因此也是目前跟进速度最快的一批厂商。
对此,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是通过纯语音的方式,在智能眼镜中加入唤醒语音大模型的选项;即使没有足够的成本让产品中支持多模态大模型,一个“在耳边的对话大模型”,同样能对现有大模型操作体验带来颠覆。
在这一点上,同样发布过 AR 智能眼镜的魅族,至少喊出了正确的口号;当下的智能眼镜产品,想要交付给用户足够完善的用户体验, 不仅离不开手机,也需要手机充当一个运算中心,通过智能眼镜作为载体,通过智能眼镜自带的各种传感器完成环境内容的识别传输与生成结果交付。
作为对比,AR 眼镜品类中成本最低的方案 —— 采用衍射光波导方案的 AR 眼镜设备同样能将体积与重量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但交付出的内容显示效果只能达到堪用的水准,同时也极易受到外界光线环境的影响。
即使有着内容显示功能都眼镜还是会在功能上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大厂同样也在对应的技术上做研究,甚至也会制作出对应用于开发的原型机用于测试验证,但并不会最终推向市场:至少未来三年内用于智能眼镜的芯片首要设计目标都是将功耗进一步降低,来让智能眼镜获得更好的续航体验。
「今天的智能眼镜市场有点像是 TWS(耳机)或智能手机刚诞生时的感觉」这位硬件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市场正在逐渐纠正过去定位上的错误,在一个范本出现之后,销量也将成为下一个时代中引导硬件发展路线最重要的因素。
「比起显示功能,现在的智能眼镜功能更多聚焦在听觉与语音交互这一模式上」这或许同样是一种从追赶者视角而来的解读:智能眼镜最先取代的可能不是以往的“便携式显示屏”,而是骨传导耳机、智能手表等设备。
至于时尚属性,同样曾经是智能手表走过的道路:Apple Watch 在发售早期同样历经过在奢侈品领域的探索,后来随着健康监测传感器技术的逐渐成熟完善,才最终确立了如今健康/运动功能为主的定位。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当下智能眼镜的发展阶段:或许它未来五到十年内都无法取代智能手机,但在新的行业共识形成之后,这已经不是阻挡它成为下一个爆款硬件产品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