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他也在搞AI眼镜了丨焦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13 17:21 浏览量:10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苏建勋
“为了去这家巨头搞AI眼镜,有位‘大牛’连之前创业的公司都不做了。”
多位投资行业人士向表示,国内某大模型行业领军人物,近日加入了国内一家AI巨头,进行AI眼镜等硬件业务的探索——为此,这位大牛还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创业计划。
2024年,大模型的火延续到了硬件,AI眼镜,成了最热门的创业品类。
一位产业人士告诉,今年国内至少有50个新、老团队在搞AI眼镜——包括搞充电器的、耳机的、出海的、大厂高P背景的……
AI眼镜的这把火源自扎克伯格。2024年,meta与Ray-Ban合作的AI眼镜,成为最炙手可热的AI硬件,年出货量预计超过两百万台——这意味着,AI眼镜作为新的硬件品类,迈过了关键的出货量生死线。
“国内的公司,基本都想抄RayBan的作业”,前述行业人士表示。
Ray-Ban meta 图源官方
梳理发现,2024年的AI眼镜创业潮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批人马。
第一批,是各大互联网巨头、硬件公司出走的中高层。比如,坚果前CPO王骁逸、美团自动配送部算法负责人刘博聪,据了解,还有来自字节、阿里、Anker等厂商的中层。
第二批,是一众AR眼镜厂商。
观察到,2024年以来,大多数AR眼镜厂商都开启了AI眼镜的品类。
比如,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近期推出了售价仅为699元的AI眼镜,借助大模型能力,主打AI信息提示功能。罗永浩的AR项目「细红线」,也正筹备全新AI眼镜品类。
另外,「雷鸟创新」、「致敬未知」、「光粒」等AR眼镜厂商,都处于产品探索的阶段,已有相关AI眼镜专利传出,或是直接找传统眼镜大厂合资全新的公司,押注AI眼镜方向。
近期涌现AI眼镜产品、项目梳理,制图
从AR“改道”AI后,AR眼镜厂商们几乎殊途同归——不约而同拿掉了光学显示的部分。而这正是AR上成本高、难度大、影响用户体验的部分。
“奥本海默造原子弹就花了十个亿,而全球AR行业过去的投入,足够造十个原子弹,却还是没有让它走向用户视野”,某位眼镜厂商创始人向坦言,“AR眼镜行业像是珠穆朗玛峰,而原来大家总以为是香山,远比大家想象的难得多”。
AI眼镜赛道也不全是小创业公司,第三波主力军是手机、互联网大厂。
比如,华为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款新的AI眼镜产品,用上了盘古AI大模型和小艺语音助手。另外,了解到,小米、荣耀都有AI眼镜的筹备计划,vivo方面也向方面表示,2025年预计有智能眼镜的发布计划。
对于AI硬件兴趣不低的还有字节跳动。了解到,除了Pico团队着手研究AI眼镜品类,字节内部还开启了全新的眼镜项目。
不管是全新创业团队入局,还是硬件厂商开疆拓土,亦是大厂们战略性布局,大家瞄准AI眼镜,也是在抢夺AI终端入口的机会。
“今天,你已经不用去验证AI眼镜的PMF(注:Product Market Fit,即产品和市场最佳契合点),扎克伯格已经帮你回答了”,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如果了解Ray-Ban爆卖的逻辑,就明白大家为什么愿意为AI眼镜买单。
市面上已经推出的AI眼镜,产品可以拆解为:普通眼镜模块、镜腿上的耳机模块、眼镜上的摄像头(但大部分厂商选择将这一模块去掉)、AI模块。
不过,当下一个略显悲观的事实是,多位硬件行业人士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的AI,还没有成为驱动用户购买硬件的第一要素——在眼镜上,AI的功能集中在信息提示、翻译、智能拍摄、导览等场景上。
这些AI功能,称不上解决用户痛点,相比于手机,还没有发挥出太强不可替代性。
一位行业人士向坦言,买Ray-Ban AI眼镜的大部分消费者,首先是为Ray-Ban眼镜品牌买单,其次是为眼镜里的耳机消费,最后才是顺带体验下meta AI的魅力。
关键是,这些你只需要支付299美金,与普通眼镜无异。
Ray-Ban meta发布会展示的AI场景,包括景点介绍、文字翻译等。
而在国内,要拼凑出一副中规中矩的AI眼镜,不难。
不管是耳机还是眼镜,国内供应链技术、硬件效率、成本控制能力远比硅谷更强。在淘宝上输入“AI智能音频眼镜”,最低只需要50元就可以入手一副。
软件方面,大模型价格门槛、技术难题已经大大降低。多位行业人士称,今年大模型公司为了落地,给了硬件公司极低的价格。“一次调用的成本,降至一分钱以下”。
但扎克伯格的奇迹,并不好复刻。
AI眼镜创业的终极大考,其实在于产品定义——如何基于用户洞察,将AI的基础能力,与眼镜硬件做好整合,让AI眼镜上的AI功能“更有用”。
这其实也是扎克伯格都还没有完全解答的问题,但他能借着Ray-Ban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巧妙的定价策略、以及眼镜和耳机的产品组合,暂时解决了这个难题。
至于长远,扎克伯格曾说,在使用AI眼镜时,“我们虽然不会扔掉手机,但未来我们会慢慢用眼镜做更多的事情,更多把手机放在口袋里。”
国内的厂商,要想超越Ray-Ban,还需要有更多的巧思。
尽管“百镜大战”还没开始,行业已渐有大浪淘沙的势头。了解到,最近两年这波全新的AI眼镜创业公司,大部分处于产品验证的阶段,但当中已经有公司提前退场,还有的面临联创出走、融资难等困境。
“或许最晚明年中旬,会洗掉一波创业者和产品”,多位从业者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