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元AI眼镜!Ray-Ban Meta会被中国创业者干翻吗?

发布时间:2024-12-20 17:18  浏览量:12

美国只有Ray-Ban Meta,而中国却在“百镜大战”。

文丨王浩然

编辑丨何洋

AI眼镜尚未在国内流行,但中国版的“极致性价比”就这样来了。

12月19日晚的发布会上,闪极公布最终价格:这款被命名为“拍拍镜”的AI眼镜,零售价为1499元,共创版价格为999元;甚至,消费者还能90天无理由退货、打卡返全款代金券。

价格一亮,黄金万两。

这是一个足以让Ray-Ban Meta粉丝都惊掉下巴的冒险定价。(一部Ray-Ban Meta基础款的售价为299美元,折合人民币2181元,如含税费、运费,代购价在2300元-2500元左右。)

图注:Ray-Ban Meta提供了更多的款式和配色方案

图:Ray-Ban Meta发售后,国内各大科技UP主纷纷录制视频在社交媒体推荐,带动了一股购买风潮

图:B站UP主电丸科技AK的淘宝代购价格

然而,闪极并没有回避与品类开创者之间的硬碰硬。创始人兼CEO张波给闪极发布会设计的主视觉,是一个戴着AI眼镜的大卫。大卫的脑袋上,顶着“外置大脑,数字永生”几个字。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个形象的含义:“大卫挑战巨人,闪极这次也要挑战巨头。”

Ray-Ban Meta在今年9月发售后,迎来销量的快速爆发,这一战绩无疑是过往AR、VR难以企及的。AI眼镜也似乎成为了AI大模型在硬件方面率先落地最有可能的产品。

而在中国,“百镜大战”已经正式打响。这场厮杀激烈的战争中,有资本雄厚的百度、字节跳动、华为、小米,有接连拿下多笔融资的“AR四小龙”,也有博士眼镜、暴龙这样的传统眼镜厂商。就连华强北,也已经蓄势待发——如今的华强北已经被AI包围了。

而在这样一个大牌林立的环境中,从做充电宝起家的厂商闪极射出了第一颗子弹。张波宣称,“拍拍镜”将会是国内首个实现量产的AI眼镜。

“好看、好戴、好用”的眼镜——旗帜鲜明地摆出三大核心亮点后,张波表示,“拍拍镜”从12月19日晚10点开售,京东、天猫、抖音等渠道限量预售,明年1月15日起开始发货;小程序渠道不限量预售,将在春节后发货。

一个广泛传播的观点是,AI眼镜被认为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不管是苹果,还是Google,亦或HTC,大厂们都认为眼镜是下一代的智能终端。”在发布会上,张波也不止一次地抛出一个论调——AI眼镜在未来或许会抢走手机的部分市场。

一切的开端来自于Meta:Ray-Ban Meta在今年上半年销量超预期大涨,到5月突破百万台。有市场机构预测,到年底,Ray-Ban Meta的销量有望突破200万台。Meta的一颗定心丸喂给了市场,也给这些观望中的国内大厂打上了鸡血。

图:和以往任何一次西学东渐一样,Ray-Ban Meta的产品形态再一次成为了中国AI眼镜创业者的参照物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在国内乃至全球消费者心智中,还没能一个比肩Meta Ran-ban的产品出现——行业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硬件不足以成为壁垒,AI眼镜的供应链与手机和传统眼镜行业高度重合,甚至有市场声音表示,可以全盘用Meta的供应链做一款类似的产品;软件方面,重要大模型基本都实现开源,现存的产品功能也基本都大同小异:叠加相机、耳机的基本功能,还能成为充当翻译的AI助理。

反而是其他几个关键问题,成为了这些眼镜能否成功市场化的关键。

体验被放在第一位。

业内一个广为流传的声音是,Meta的成功,并非是技术上的绝对壁垒,而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过关。某种程度上,经典的雷朋“徒步旅行者”造型,在这场意外中或许是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这也是市场逐渐形成的共识:AI眼镜让市场买单的拐点并不在于技术能力层面的“放卫星”,反而要回归传统眼镜:轻便、好看、好用。

如果要在体验上进一步拆分,又可以拆成重量、外观、续航等要素。

一般来讲,一副轻质的塑料框架眼镜可能只有20-30克;而闪极的物理重量保持在50g,通过电池后置的方式,让体感重量维持在30g左右。

从设计上来说,闪极也为“拍拍镜”配备了更适合亚洲脸型的人际设计,并配备有弹簧镜腿来贴合不同头型;考虑到AI眼镜用户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还提供多款时尚磁吸墨镜镜片。

续航方面,闪极“拍拍镜”整机重50g,搭载3块大容量电池,总容量达450mAh,是Ray-Ban Meta等同类产品的3倍;同时,还开创性地研发设计了适配AI眼镜等智能硬件产品的增程式续航颈环,容量高达6500mAh,解决用户全天候佩戴需求。

其次才是功能。

拍摄方面,Ray-Ban Meta拍摄像素为1200万;而闪极搭载了索尼1600万像素摄像头和Hi-Fi级的耳边音响系统,配有123°沉浸视角。

图:Ray-Ban Meta的第一人称视角拍照,以及自带的“INS风”算法调教,是其主打功能卖点

功能性方面,闪极主打的是“记忆系统”。张波认为,自动记忆才是AI所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价值之一。“拍拍镜”搭载有AI记忆系统“录眸 OS”,支持AI云盘、AI闪记、Al Agent Store等功能,支持一键生成并接入个人私有Al模型。

图:Ray-Ban Meta最新版本中支持实时AI对话、实时视频分析,以及实时翻译

中国创业者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生态

Meta并不只是在售卖一个消费品,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Ray-Ban Meta吸引用户的另一大卖点在于,用户在使用AI眼镜拍照后,可以通过语音指令直接把图片/视频发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分享欲和留存,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大模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而这才是Ray-Ban Meta更高的护城河。

反观中国市场的玩家们,无论是AI大模型能力,还是微抖快这样的社交生态,都被握在大厂手里,AI眼镜公司们更对做的是硬件销售的生意,至少在当前还没能跨越从硬件到生态的“天堑”,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会限制中国AI眼镜行业的天花板。怎么去突破这道坎,怎么让AI眼镜不只是一个消费品,成为一个真正的类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这或许是中国创业者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张波给了闪极一个设想:如今的AI眼镜,大家都是跟风模仿Meta;但在明年,他希望闪极成为引领性的开创者。业内往往把百万级的出货量作为关键指标,这也是张波信誓旦旦立下的“军令状”。

市场的盘子足够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扎克伯格表示,全球有10-20亿人每天戴眼镜,AI眼镜最终会出现在许多人的鼻梁上。张波也向亿邦动力表谈到,传统眼镜市场转化出来1/10,就是1亿起步,“它一定是比Apple Watch,或者是比手表、手环,还有耳机,出货量更大的一个存在。”

资本端的反馈已经初见端倪。继11月20日宣布获得由光远投资领投,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云天励飞跟投的A轮融资之后,12月18日,闪极再次宣布获得由绿洲资本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跃为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累计完成超亿元A轮系列融资。

更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Ray-Ban Meta虽然在产品端领先一步,但却错失中国市场。而今天站在闪极身边的,全是中国对手。

闪极“拍拍镜”的发售,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走“中国式价格战”,闪极的底气是什么?巨头包围之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国内市场天然的护城河能否成为中国AI眼镜自强的保护伞?又或者有一天,我们的产品也能真正走向全球,与他的“母体”放胆一战?

这场发布会之前,在12月5日举办的“2024年亿邦品牌全球化峰会”上,亿邦动力就与张波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细聊了闪极的AI眼镜,以及他对整个行业的思考。结合发布会相关信息,亿邦动力节选部分对话内容整理如下:

01

从充电宝到AI眼镜

转变背后发生了什么?

亿邦动力:你们为什么会选择从充电宝转向AI眼镜这样一个行业?这个转变其实相当大。

张波:可能大家看到我们在做充电宝,但事实上我们的核心团队之前是做手机和无人机的。比如,我们的CTO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在加入大疆之前在英特尔工作了13年,是大疆核心团队的成员。他在大疆领导了无人机团队的从零到一的打造,制造了速度非常快的穿越机,并且带有头显。所以,他对眼镜相关的人体工学、摄像头技术,以及轻量化快速充电技术都有深厚的积累。

当初我们选择做充电宝,是因为我做手机,他做无人机,我们的共同交集就是一波对充电需求很强、很极客的用户。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迅速推广我们的产品。否则,我们就需要大量投放广告,这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最开始我们依靠产品针对精准人群,使得我们的团队能够迅速正向运转。

那为什么我们要转型呢?因为我们发现,如果继续发展,我们会进入经济的大循环。近几年,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下行态势,但奢侈品的市场一直在上升。我们的充电产品,就属于充电类的奢侈品。我们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进入到这样一个下行的大循环中,我们就不得不开始做那些非奢侈品的产品。充电宝有高档的、有低档的,我们可能要做低档的,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受到整个市场趋势的拖累。

因此,我们觉得,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没必要做这种回报率很低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最终一定要被生产力的革新再次往前推进,而能够推动的可能就只有AI。那么结合AI,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需要重新回归到本源,去思考我们前进的方向。

生产力除了物质生产力的提升,还包括信息交互效率的提升。可能这个时代的物质生产力的提升要靠核聚变、量子物理等手段,而信息交互效率的提升如何实现?最早是鼠标、键盘,后来有了触屏,但是当AI出现之后,人和机器的交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定是AI能够直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图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研发一种硬件,可以作为AI和人沟通的最佳入口。

我们考虑手机是否符合这一要求,但我发现手机可能不太适合。当你拿出手机并使用手势时,沟通就不够自然、高效;手表、手环或挂饰等产品也不太理想,因为它们离眼睛和嘴巴太远,有时甚至听不清说话;最终,可能是耳机更为合适,但戴耳机会让许多人感觉不舒服,会隔绝环境,而且难以实现强大算力下的全天候续航。

因此,我们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加靠近眼睛和嘴巴、更高效的设备,这可能就是眼镜了。

这个思路可能第一次听到时会让人感到新鲜,但实际上大家都认为眼镜是下一代的形态。

亿邦动力:你们的产品会配置屏显吗?如果不配置,是认为它不是刚需对吗?

张波:之前的人做眼镜,大家都觉得眼镜是要看的,所以要加个显示屏在上面,这就是一个思维上的陷阱。眼镜让机器看到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可以了,换句话说,让AI理解人看到的东西。

大家不需要AI背着一个屏幕出门,因为手机已经足够好用了。而且,当AI需要显示的时候,它会重构整个显示界面。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所有的UI界面或表格,都是为了让机器理解人的输入并执行,但是当我们能够和机器对话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表格呢?我只需要告诉机器,你帮我把过去一个月的发票统计一下,提个报销,告诉我金额就好了。

因此,我们认为,一款不带显示屏但能全天候续航、能更好地让AI理解人类和环境的智能眼镜,它就是一个最好的形态。眼镜配备摄像头、麦克风和耳机,并连接上我们的AI大模型,我们当时就发现这可能是未来推动信息交互革命的重要硬件。

现在我们已经在做量产。相比于我们在5月发布的Demo,产品在外观、轻量化、人体工学和镜片适配度上都做了全面的提升,但性能和架构仍然维持原样。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原本同行都是在学习Meta,之后的眼镜都会有我们的痕迹。这个架构是我们定义的,处理器用什么,摄像头用什么,整体的外观如何设计,我们已经立下了一个范本。

亿邦动力:你们的起售价定在999,零售价只有1499,可以说是市面上最低的价格;但同时你们也在续航、重量方面,在市面上同类产品中都达到了比较优秀的水平。你们是怎么解决供应链方面的问题的?

张波:首先,我们是做手机出身,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最顶级的,我们用了行业最顶级的元器件。比如,我们的摄像头是索尼的;声音是AAC瑞声的(曾经是苹果震动马达、扬声器的供应商);麦克风是歌尔的;处理器是紫光展锐的(除了高通和华为以外,唯一可以做5G芯片的厂商)。在明年,我们会完全组建自己的工业4.0的柔性生产供应链,给大家推出不同款型。

做了十几年手机,这些资源我们完全拉通,而且我们下了百万级的订单,把价格压到最低——因为我们有信心这个产品能够卖到百万级。

第三,我们的项目是代表未来的,所有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个项目。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是下一代“iPhone”的存在,所有的供应链,从上到下都非常支持我们。而且,我们的进度是最快的,每个做这个项目的人都是全力以赴,并且非常兴奋。大家都认为,只要我们做成了,就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手机销量已经停滞了,但眼镜没有。每年单是传统眼镜,就有10亿+的销量,我们转化出来1/10,那就是一亿起步了,它一定是比apple watch、手环、耳机出货量更大的一个存在。

现在全球的消费品里边,汽车第一大,手机就是第二大,而AI眼镜甚至有可能成为像手机一样体量的产品,所以大家对这个事情很兴奋,我们就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

亿邦动力:所以您认为,AI眼镜在未来会是一个类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

张波:眼镜是不是基础设施呢?眼镜就是基础设施。智能眼镜也必然是基础设施,但是不戴眼镜的人可能的确不太习惯,但是没关系,我们先服务那一帮愿意踏入未来的人就可以了,毕竟它是需要一定时间去教育的。

当然,如果最终的设备是一个更小体积、更轻量、更无感的,戴在人头部的设备,我们肯定也可以去做这个架构。它可能是一个项链、挂环,直接贴在头部,离嘴巴、耳朵、眼睛更近一点的也是可以的。只是现在技术方案只能在眼镜这个形态下把所有东西融进去,再轻量化的话已经做不到了。

亿邦动力:你们怎么平衡原来的充电业务和现在的AI眼镜新业务之间的关系?

张波:我们的眼镜主打的是always on,需要靠电力,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闭环,我们之前做充电就是为了让所有设备保持always on,而眼镜则是让一个always on的设备推动AI革命。

所以我们的眼镜销量越多,我们的充电设备也会卖得越多。此外,在这次眼镜发布时,大家会看到我们有一个专门为这个眼镜定制的颈环,其中包含更大容量的电池,以确保用户在任何复杂、恶劣的环境中都可以全天候、全时段使用和录制。这是AI不可或缺的电力。

最后大家讨论AI的竞争点是什么?第一是电力,第二是算力。电力一定是分布式的,每个人都需要更强的电力,才能让AI更加智能。

02

闪极的AI眼镜

如何突破“体验”这一关?

亿邦动力: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其实目前主流的AI眼镜在美感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足,更多都只适合男性佩戴。如果它未来要成为像手机一样的类基础设施存在,你们会考虑女性或者更广泛的市场吗?

张波:会。接下来,我们将在一年内推出数十款不同的框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我们与拥有1000多家连锁店的专业眼镜品牌LOHO进行合作。我们希望借助他们对眼镜用户的理解,推出更符合广泛人群需求的设计框型和审美。

我们做智能眼镜,首先一定是以好看、好戴为前提来做这个产品。

而在此次发布会上,闪极也宣布,联合LOHO共同塑造了更符合“斐波那契曲线”的黑框经典造型,这或许是一种更为中性的眼镜,适配性更广;另外,一副眼镜可以搭配各式各样的磁吸镜片,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风格。

亿邦动力:AI眼镜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关键问题,人们需要它足够轻便、舒适,并能满足人体需求。如果要从用户体验角度对这个产品评分,1-10分,你会给它打多少分?

张波:维度不同,评分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按照现有的智能眼镜来看,不管是国内外的品牌,包括微软、Google、Meta,我们的产品肯定是10分;但是如果与传统的非智能眼镜相比,我们的产品可能最多只能得到8分。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第一代产品,我们下一代产品肯定能达到9分,再下一代产品,肯定能达到与日常眼镜一样的佩戴舒适度和适应更广泛人群。

目前我们的眼镜只有一种型号,但我们对镜腿和鼻托做了不同的改进,例如超宽幅度的外翻镜腿。但是在下一代产品中,我们将推出三种不同尺寸的前框和镜腿,共计9个不同的产品版本,以适配不同的用户。

其实,要做好一副眼镜,一种大小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当前阶段,我们只解决那些合适佩戴或想佩戴这些眼镜的人的需求,而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解决所有人的需求,最终目标是实现与日常眼镜一样极致轻便。

我们将在芯片和电池等方面进行改进,包括电池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潜力,从半固态到固态,我们一直处于这方面的应用先锋。至于主板和芯片的优化,我们将与上游的顶级供应链合作,共同针对眼镜进行优化。我们对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非常有信心。

亿邦动力:未来你们会支持DIY和定制模式吗?

张波:一定会支持,我们的生产线最终会是柔性的,可以按需定制,因为眼镜是一种时尚装饰品,每个人都希望这个产品是自己的眼镜,对吧?对于那些天生不需要近视眼镜或太阳镜的人,将来我们也要做到戴上这个眼镜后,让他们觉得更美。它一定会是定制和个性化的。

目前我们为了快速出货百万台的目标,目前只能用金属或者是板材,传统眼镜大批量的良率工艺还没有办法应用,未来,我们可以跟LOHO共创做工厂,未来希望柔性出每个个性化的材料和款型,在配色上非常开创。

03

先跑一步的小厂

能比大厂更快到终点吗?

亿邦动力:大模型是开源的,大家的起跑线都一样,那么你们如何去定义大模型在你们的AI眼镜上的应用?

张波:我们的大模型拥有记忆和图片声音理解能力,不仅可以生成文字或搜索信息,还能记住用户的要求,比如记录电话号码或车辆停放位置,并在下次提问时提供相应信息。

这是我们对AI进行的一次重构和升级。以前大家都在做AI,大都是做一些搜索引擎或者聊天机器人,大家认为这就是AI。但事实上,我们的AI是一个外置大脑,它可以帮助你记忆,就像一个私人助理。

我们发现,人脑工作压力最大的不是去做技能性的事情,而是去做记忆性的事情。会开车了就会一直会;解决了这道题,就能一直做了。但是,让我去计算数字,我总是会忘记。所以记忆反而成了最大的压力。

可能大家被其他的大模型软件洗脑太久了,我们不想做全职全能的助手,我们现在做的是AI指令性的记忆,让它记什么就记什么,的确没有做到像人那么智能,但是比人更强的部分是记忆。全程发布会,没有提我们可以给你特别强的全职全能的答案,我们强调的是时刻记录并且可以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核心关键点。

因此,我们在AI的基础上为每个人建立了一个记忆库,其他公司可能还没有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们的AI合伙人、Google Brain的创始团队成员加入后,重新构建了这套AI记忆架构,这肯定是行业独家并且领先的。

亿邦动力:这会是你们的壁垒吗?

张波:当我们讲述这个架构和原理之后,其实其他公司也可以按照我们的方向去做。就像OpenAI做了GPT之后,其他公司也能做一样,因为这项技术是开源的,而且我们也会把这个架构分享给大家。我们也希望开源。

我们做这个事情,如果讲得夸张一点,就是为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讲小一点,就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我们不一定能做到最好。如果腾讯、阿里、百度等按照我们的技术路线去做,他们一定能做得更好,他们人更多,资源更多。那我们提出这个概念,并实现了一个可用的、批量的交付,如果用户真的很喜欢,而且非常实用,我们欢迎大家都来做,因为AI一定不是我们一家能做得最好的,大家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亿邦动力:你们会如何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像您刚刚说的,你们的架构未来会进行开源,如果大厂进入,在资源优势下,很容易迎头赶上。

张波:首先,大厂不会如你想象得那么快。大厂很难在单品牌规模都不到百万的情况下进入这么重的赛道。它不是简单地在手机上做些小改动,而是对整个手机的结构、器件和设计标准进行了重构,大厂的反应需要一段时间,至少一年起步。

另外,作为眼镜产品,它先天就与手机的销售渠道不同,对于推广方案和用户画像也是不同的,大厂也需要重新调整。相反,我们作为一个小团队有优势。

另外,在AI服务方面,我们会更积极,而大厂则不敢涉足。我们的产品叫always on,全天候佩戴,全时段开机,这也难免涉及一些隐私和舆论风险,大厂不敢冒这个风险。但作为一个小团队,我们是先锋的用户,可以带领大家共同尝试,我们就是AI先行者。

其次,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服务软件来拉开与所有竞争者的距离,我们目前是这个行业内融资最多的团队。目前来看,我们推出智能眼镜后,具有垄断式的优势。

我们用这些资金做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拥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研发,所以我们打算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用户补贴,培育市场。

那么如何进行用户补贴呢?

我们计划为所有用户推出一个AI云盘,以便帮助他们免费存储通过眼镜拍摄录制的内容,以及AI理解和存储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全部免费存储在云端,用户可以在任何设备上(不论是电脑、手机还是智能眼镜)进行模糊查找。

此外,这些内容还可以被归纳总结,生成摘要,并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真正做到预知未来。

这项服务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但在第一阶段,我们将完全以补贴的形式免费提供给用户。

根据发布会的现场演示,每人每天可以获得1G的免费容量;闪极还宣布了订阅计划,AI云盘、AI闪记的订阅价格均为为199元/年,合并订阅价格为299元/年。

另外,我们的产品,或者说所有的AI产品,都面临一个问题——留存率低下。可能第一波用户很猛,但90%的用户都用了几次就不用了,比传统软件留存率要低得多,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软件都做不到这一点,拼多多最初是如何做到的呢?

靠社交裂变,靠团购,靠打卡返现。我们的产品可能无法像拼多多一样拉拢大家一起团购,但我们可以通过打卡返现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因此,这一次我们将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亿元级别的补贴,只要购买产品,并在一定期限内打卡,我们将全额返款。我们要彻底让用户爱上这款产品,让他们主动使用,即便他们一开始是被返利机制所吸引,但使用习惯也会被慢慢培养起来。

我们亿元补贴,会给到首发的5万台眼镜,每台给一千元左右的补贴,加起来是五千多万,第一阶段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我们的销售特别好,怎么说服投资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希望做一票大的,让所有人知道AI眼镜第一品牌是闪极。

亿邦动力:你们会考虑自己做一个内容社区吗?还是像Meta一样,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合作?

张波:我们的目标不是打造内容社区,也不是让用户分享眼镜上的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永续存在的数据中心。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可以面对面交流,或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但这些都缺乏一个维度——即面对面交流是瞬时的,而文字沟通则无法传递全部信息。

我们是否有可能实现永恒的、全量信息数据的面对面交流?

我们希望最终建立一个可以以极低能耗运行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保存下来最有价值的向量化压缩后数据的自运转数据库。

我们已经构思了这个数据库的架构,它大概率是一个沉在海水中的数据中心,通过潮汐能、风能和太阳能,结合超级电容实现有序的自我运转。这个数据库最终存储的将是每个用户经过向量化压缩的关键数据,每个人都可以保存自己的有序数据。当然,这是需要付费的,这个费用将来自于我们眼镜的利润和用户的订阅费用。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这个数据中心不需要高频的互动,也不需要频繁的访问。与现有的存储中心不同,我们可能甚至不需要使用现有的机械硬盘,可以使用磁带,存储时间更长,成本更低。

这样一个全新架构的数据库,最后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火种,其重要程度与石碑和竹简相当。我们要构建这种AI的、永恒存在的文明火种。

这可能就是我们做到最后要支持并推进的一个计划。它有点像马斯克开始做特斯拉的原因。他说,我希望通过特斯拉挣点钱,让我去反哺Spacex,带领全球人类登上火星。所以特斯拉虽然最近几年没有推出新车,但大家仍然认为它是电动汽车的先驱。尽管在技术上可能不是最领先的,但在理念和品牌上却是最领先的,因为它有一个宏大的愿景和规划。

我们做这个眼镜也是想有一个更宏伟的蓝图,让这个眼镜未来的发展和意义变得更大。

亿邦动力:它至少在前期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隐私问题。特别是在海外推广时,隐私问题会比国内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你们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波:我们的计划肯定不会默认给用户打开,用户需要同意并申请我们的许可,才能启用这个计划。

这个成本其实是相当高的,我们不会给所有用户全面推广这项服务。只是最先锋的、最有意愿尝试的用户,我们会和他们达成共识。当然,它所储存的数据也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场景数据,但未来一定会存在一个讨论:数据与信息的交互效率,和隐私必定是一个不可能天平的两端。因此,我们可能确实需要放弃一部分,

而在一般的隐私方面,我们也会让产品在用户拍摄时,有足够醒目的灯光来进行提示。

这也是我们的壁垒。大厂可能不太敢做这种先锋的尝试,我们要扮演这种先锋的角色,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创新越大破坏越大。这次破坏,我们就先来尝试一下。

亿邦动力:你们长期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前期主要靠硬件,后期这种订阅式的收入会成为你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吗?

张波:是的,可能国内大家订阅意愿和比例不是特别高。但是在海外,从一开始我们就会主推订阅模式。硬件方面,我们做到全年50万台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同时,我们这个永续存在的数据中心,一家力量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将其建成一个开源的计划,硬件架构和软件算法全部开源,有能力和实力的人都可以帮助我们搭建,甚至可以用这一套架构自己搭建。因为实际上,我们搭建这个数据中心也是为了共享给所有人使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访问。

所有的技术和算法都是可以被抄袭的,但数据的价值是无法复制的。

标签: 眼镜 meta 创业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