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极:用 AI 眼镜“再造”记忆与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2-24 10:02 浏览量:5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智能问答或娱乐对话,而是真正的 AI 记忆。让用户随时随地记录、索引、调用过往经历,这才是未来的刚需。”
——张波,闪极创始人
12 月 19 日晚,深圳福田会展中心的一场发布会上,闪极推出了其首款大规模量产的 AI 智能拍摄眼镜「拍拍镜」。“从外观上看它更像一副普通墨镜,但加上 AI 算法、摄像功能以及云端算力后,它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随身外置大脑’。”
发布结束后,闪极创始人张波、AI 技术负责人潘欣与多家媒体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度对话。对话内容涉及闪极为何选择跨界做 AI 眼镜,如何定位与友商在硬件、供应链与大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以眼镜颠覆手机”的行业判断。新浪VR记者第一时间根据群访内容进行梳理,呈现闪极在 AI 眼镜赛道的思考与布局。
一、为什么是“拍摄眼镜”?
从“外置大脑”到“全天候记录”
张波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闪极并不想做“能听会说”的简单智能眼镜,而是瞄准了“随时可佩戴、随时记录、随时调用”的场景。用他的原话来说,“我们要给用户一个外置大脑,彻底释放手机的束缚。”
据他介绍,这款名为「拍拍镜」的眼镜核心功能是“随时拍摄+语音交互+云端记忆”。它配备了 1600 万像素摄像头,支持 1080P/30 帧的视频拍摄,采用双系统架构,能确保在主处理器休眠时依然进行关键的语音监听和指令唤醒。与友商相比,闪极更强调拍摄时“过目不忘”的属性,“按住就记住”成为他们设计的第一原则。
而为了支撑这些功能,闪极在软硬件层面都做了很多优化。尤其在摄像头驱动、能效管理、云端 AI 算力等方面,张波直言“这是全新的技术架构,许多手机方案都无法直接拿过来用。”
二、如何突围:AI 眼镜的核心竞争力
1. 供应链与量产速度:对标 Meta、快于大厂
不少媒体关心,究竟是什么让闪极相信自己能在激烈的 AI 眼镜赛道中突围?毕竟,手机厂商、互联网巨头都在虎视眈眈。
“我们并不是今年才入局。”张波纠正道,“其实从两年前就开始规划,一年前立项,今年 5 月就办过一次技术发布会。”在他看来,闪极拥有多年 3C 电子产品开发与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曾在手机、充电宝等领域多次从零到一。“我们不缺资金,也不缺量产能力。5 月发布会后,我们的团队在一个月内就拿到超过 1 亿元的融资,供应链反而是抢着接我们的订单。”
也正因如此,闪极得以率先把功能完整、易量产的 AI 眼镜推向市场,“不敢说完全胜过 Meta,但至少做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软硬件‘重构’方案。”
2. “记忆”场景:找准刚需,跳出娱乐对话
张波屡次提到,“大多数友商的想法还停留在语音问答或娱乐层面,而真正的刚需在于‘记忆增强’”。他表示,手机上的 AI 助手往往被束之高阁,关键在于用户并不会随时拿着手机呼叫 AI。“但眼镜不同,它天然就戴在用户的脸上,可以做到全天候收集信息、记录影像。”
正因如此,闪极在云端搭建了一个“AI 云盘”,用于存储与处理大量的视频、语音数据。张波称,这些数据将经过向量化压缩,与大模型相结合,“让用户的过往信息都能被记录下来,并随时调取‘记忆’细节。”他将其形容为一场 “将个人记忆数字化” 的尝试。
三、AI 生态:大模型和隐私的双重挑战
1. 多模型调度:不做自己的大模型,“先把优势攥紧”
在对话中,闪极 AI 负责人潘欣多次提到“多智能体”概念。“OpenAI、Google、Meta、阿里、字节等大模型各有所长,我们会灵活调用,不会自己从头培养一个通用大模型。”
潘欣认为,在全球出货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数据合规和大模型能力各异,闪极必须根据用户需求和地域合规灵活切换,“这点相比动辄要绑定自研大模型的互联网巨头,反而更具‘自由度’和‘成本优势’。”
不过,闪极并未排除未来自研大模型的可能性。张波说:“等真的发现第三方大模型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我们再做。”在他看来,目前最紧要的是在硬件和用户体验上把优势稳稳攥紧。
2. 隐私与安全:让用户“可选而不是默认”
对于“戴眼镜拍摄会不会侵犯他人隐私”的顾虑,张波回应称,闪极团队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做了“可见化”的提醒方案,如指示灯、语音提示等。此外,云端数据也不会强制上传,“用户必须手动开通 AI 云盘功能,否则只是本地存储。”他强调,“随拍随存的背后,我们会提供足够的隐私选项。”
四、市场前景:从先发到“普及之战”
1. 国内首发,海外紧随:先做“共创”,再全面铺设
发布会后,张波也谈到了营销节奏,“国内会提前一个月上市,主要是让国内消费者‘共创’、给我们迭代反馈,等到春节过后我们才在海外全面上线。”在他看来,海外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度很高,闪极会通过当地分公司、经销渠道快速实现销售网络的覆盖。
至于价格策略,闪极拿出了“亿元补贴”先声夺人。“我们第一阶段做了 5 万台的补贴,每台补贴大约 1000 元。”张波并不担心盈利问题,“有了这 50 万台的年度出货目标,我们就可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2. “All with Long”:用 AI 重构人机交互
在张波的构想中,智能眼镜真正的大规模爆发,依赖于硬件形态和 AI 交互的进一步成熟。“我们当前是一种‘第二手机’的存在,并没有大屏幕来替代手机的娱乐功能。”他说,“但只要让消费者形成‘戴眼镜就能记录、就能辅助记忆’的习惯,市场规模会迅速打开。”
他也坦言,全时佩戴是个挑战,“电池续航、舒适度、材料良率,以及用户隐私的持续博弈,都是需要一点点攻克的。”潘欣则补充,更深层次的关键是“让 AI ‘见人所见,听人所听’。”有了足够多的场景数据,AI 在记忆回溯、场景理解与个人化服务方面就能更进一步。
五、结语
从此次对话来看,闪极无论在供应链基础、融资状况、AI 技术策略上,都对“AI 眼镜将成下一代生产力工具”深信不疑。他们所提出的“记忆增强”思路,也与大多数友商聚焦娱乐、社交的切入点略有不同。
某种程度上,闪极或许正扮演一个“探路者”的角色:用“先发量产+快速试错”的方式,尽快让 AI 眼镜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随时随地拍摄并记忆、AI 实时陪伴并索引”的模式,会成为用户新的刚需,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那样,AI 眼镜也有机会大幅提升“人机交互”的效率与想象力。
本文由新浪VR记者根据现场群访速记与后续采访整理而成,部分内容经受访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或二次引用,请联系新浪VR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