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Ban Meta卖爆、国内玩家涌入,AI眼镜进入大小厂混战时代 | 年终盘点
发布时间:2024-12-25 18:35 浏览量:5
大模型火了,和AI有关的一切都变得性感起来。站在2024年年底,AI硬件成为行业新的热点。
行业对这种火热并不陌生,甚至更冷静。2012年的Google Glass、2023年的Vision pro,智能眼镜的热潮似乎隔几年就会出现,但因为缺少爆发式的消费需求,都算不上成功。
直到今年Ray-Ban Meta的出现。截至今年5月,WellsennXR预计,Meta Ray-ban智能眼镜销量接近200万副。Meta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点燃了行业的热情。
回看过去的几个月,Rokid发布了新一代AR眼镜Rokid Glasses;魅族推出了StarV View这款创新性的AR智能眼镜;百度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小度AI眼镜,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小米的AI眼镜也将在明年发布;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
从硅谷,到中国创业公司、大厂跑步进场,资本纷纷加码,无一不在验证今年火热的AI眼镜市场。
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速高达18.56%。如此高增速的市场空间,潜在的市场规模,AI眼镜真的“好”起来了。
Ray-Ban Meta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更轻便、更日常、更便宜。这给不少玩家带来启发,大家都想摸着Meta过河。
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AI基础上打造一副眼镜,以小度为例;一类是在传统眼镜上加入AI功能,以Ray-Ban Meta为例。
不同路线,最终都要殊途同归,回到行业的终极大考——消费者究竟需要一款怎样的AI眼镜?
这个问题的答案尚不清晰,需要行业玩家的共同努力。好消息在于,AI眼镜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这次落地的希望比以往都大。
随着众多产品的预热,即将到来的2025年被行业看作是“百镜大战”之年。场子已经热起来了,就看谁能成为下一个“Ray-Ban Meta”。
Ray-Ban Meta卖爆、融资热潮来了,
AI眼镜其实不难做?
Vision pro的哑火,让AI行业的悲观情绪蔓延:连苹果都没办法说服消费者买单,AI最佳的落地载体究竟是什么?
几个月后,扎克伯格带着Meta给出了答案。
去年9月,Meta联合雷朋眼镜发布了AI眼镜Ray-Ban Meta,戴着这副眼镜,人们可以听音乐、打电话,甚至是拍摄视频分享给社交好友。
Ray-Ban Meta,图源雷朋官网
根据IDC数据,2023年Q4、2024年Q1 Meta Ray-Ban出货量达36、10万台。四月,AI功能加持,售价仅299美元,Ray-Ban Meta成功打开了AI眼镜的消费者市场,到5月时已突破 100 万台。国金证券估算2024年Q2,Meta Ray-Ban出货量或达50万台,年化销量可达200万台。
Ray-Ban Meta的火爆,扎克伯格都没想到,其直言低估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在Ray-Ban Meta的推动下,AI眼镜的这把火从消费市场烧到了资本市场。国内,众多AI眼镜企业受到了资本的关注。
12月,据晚点LatePost报道,国内AI 眼镜领域正在进行数笔新融资,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交易后期;11月,闪极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Gyges Labs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9月,雷鸟创新宣布完成B+和B++轮融资;1月,Xreal完成6000万美元的战略融资、Rokid完成近年来国内AR领域单笔规模最大的战略性融资……
Ray-Ban Meta的火爆打破了市场的疑虑,验证了AI眼镜作为智能硬件品类,有望成为AI落地的关键应用,也是行业拿到钱的直接原因。
所谓AI眼镜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12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Glass,几乎与智能手机同一时期出现,但却在高调推出后黯然离场,也未能催生出现象级消费品牌。
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当时的Google Glass没能让智能眼镜回归“日常”,而Ray-Ban Meta做到了——价格适中、佩戴体验舒适、拥有AI功能的同时不失时尚感。
这源于Ray-Ban Meta对AI眼镜的理解。Ray-Ban Meta产品经理可南在采访中表示,做好一款智能眼镜,最核心的点是先做好一副眼镜。
Ray-Ban Meta的产品逻辑在于,先发展智能眼镜产品,随后叠加AR显示,并舍弃了屏幕,以此对产品形态进行更好地控制,这不仅让AI眼镜回归日常,还让产品价格降了下去。
在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对话中,扎克伯格预测价格300美元左右的无屏AI眼镜将成为普及的潮流单品,其用户数量将攀升至千万乃至亿级,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也就是说,无论是AI眼镜还是AR眼镜,即便是AI功能交互性再强,前提是要保证它是一副使用方便的眼镜,可以回归日常生活。
回归日常,即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提供实用的设计。相比于过去行业对AI硬件的创新,这显然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更符合消费者对AI眼镜的需求,也能提高AI眼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
产品回归日常,消费者认同,市场不愁卖,上下游产业链也水涨船高。
众所周知,AI眼镜产业链涵盖光学、显示、芯片、传感器、代工等多个环节,这段时间以来,伴随AI眼镜的火热,像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博士眼镜等多支概念股涨停。
不仅如此,Ray-Ban Meta也给供应链端带来新样本。目前,国内的一些白牌产业链已经前来淘金。据晚点LatePost报道,在深圳华强北攒一副使用公共模具的“AI眼镜”,硬件成本只要30-50美元,一个月就能出货,再销向海外。
伴随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新一轮的AI眼镜战火已经点燃。与之前几轮相比,行业变简单了、产品变日常了,但对厂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互联网大厂和手机玩家都来了,
AI眼镜开始被争夺
继智能手机后,AI硬件很久没有这么火热了。
拿AI眼镜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重量、成本、性能是行业的不可能三角,这也是AI眼镜迟迟未爆发的本质原因。
如今Ray-Ban Meta迈过了200万出货量的生死线,吸引各路玩家跃跃欲试,一场“百镜大战”一触即发。
伴随大模型的热潮,对有技术、有资源的大厂来说,AI眼镜是个不可多得的增长曲线。这不仅能给大模型技术提供落地的场景,还能为自身业务拓宽新的想象力。
从今年四月Ray-Ban Meta卖爆开始,AI眼镜的风从硅谷吹到中国。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率先跟上了步伐。
在这轮AI智能硬件的赛跑中,同属消费电子赛道的手机厂商跑得更快。
今年6月,华为发布了售价2999元、接入华为盘古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2;9月,星纪魅族主打AI+AR的智能眼镜StarV Air2;11月,小米被爆出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全新一代AI智能眼镜,对标并Ray-Ban Meta;此外,OPPO、vivo也被爆出在评估AI眼镜项目。
另一边,互联网大厂也不甘示弱,想要到新的赛道分得一杯羹。
11月,百度发布小度AI眼镜,搭载文心一言中文大模型,计划2025年上半年问世;9月,字节完成了对耳机品牌Oladance的收购,Oladance专攻的OWS技术正是AI眼镜的核心技术,也被市场解读为字节要进军AI眼镜赛道。
小度AI眼镜,图源小度小度微信公众号
在国外,三星计划在2025年1月的Galaxy Unpacked活动中展示其首款搭载Android XR系统的智能眼镜,产品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发售。
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有望达14亿副。
实际上,对于供应链资源丰富、品牌心智强的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大厂而言,尤其是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智能眼镜结合大模型的技术门槛并不高,难的是怎么将AI眼镜做好,并卖到消费者手里。
这便催生出了巨头们的路线之争。
当前,大厂们布局AI眼镜悄然出现三种不同路线:以华为为代表的AI音频眼镜、以小度AI眼镜为代表的AI音频+摄像眼镜、以星纪魅族为代表的AI+AR眼镜三大形态,相互存在技术交集。
从功能上可以清晰地分辨技术难度和成本,伴随功能的增加,前者较低,后两者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都更高,但三者的技术路线均有重叠。
更重要的是,如果产品技术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步,作为一个消费电子终端,内容生态则是用户留存、认可的关键。
这是一些互联网巨头入局AI眼镜的优势。比如小度AI眼镜,背靠百度AI+硬件的战略,小度眼镜依托文心大模型,可以无缝对接包括百度地图、搜索、百科在内的百度应用生态。
此外,AI眼镜在调用大模型时,基于多模态能力,如何低延时、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自然对话意图,是目前的一个技术难点。
不过,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音频、视频、AR功能本就不是对立的路线,未来,多功能整合也许才是行业的终极路线,并且回到用户体验与技术生态这个天平之上。
创业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和大模型行业一样,赶上这轮AI眼镜热潮的还有创业公司。
如果说巨头的资源丰富,那创业公司的反应似乎更快。他们在这个赛道上奔跑的时间并不短,甚至更长。
不少创业公司都存在一个共识:经历近十年的摸爬滚打,AI眼镜缺的不是想象力,而是一个颠覆性的消费级产品。这是支撑创业公司跑下去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巨头们的示范作用。
抛开性能、价格不谈,Ray-Ban Meta爆火的背后,最大的不同在于科技公司Meta与传统眼镜品牌雷朋合作。前者负责软件与技术的开发,后者负责设计和销售。
这很好地降低了AI眼镜对市场教育的成本。
正如Ray-Ban Meta产品经理可南提到,在设计这款智能眼镜的时候,Meta的目标受众是对科技感兴趣、对拍照以及音乐功能感兴趣的人,他们可能会从传统的电子消费渠道过来看一看,结果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许多消费者选择通过雷朋的传统眼镜渠道来体验智能眼镜。
显然,当眼镜这种日常化的产品走向智能化,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品的高科技属性,更关注产品的日常轻量化属性,比如如何验光、款式是否时尚、购买时是否有补贴等实际问题。
这时候,想要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AI眼镜厂商需要的是一家建立消费心智的眼镜品牌。
这给创业公司打开了思路。8月,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设立合资公司,为后期合作研发AI眼镜做准备;10月,闪极科技与LOHO 眼镜、科大讯飞签订合作协议;同月,蜂巢科技与宝视达建立合作,其产品将分阶段在宝视达的全国门店及线上渠道进驻;11月份,Rokid推出了和暴龙合作的Rokid Glasses;同月,XREAL与博士眼镜宣布合作,博士眼镜将引进XREAL产品至100家智能眼镜门店……
一时间,AI眼镜厂商们都在渠道销售端找到了合适的“帮手”。当然,在走向销售渠道之前,想要打出差异化,更重要的是技术路线的比拼,也是各家AI眼镜的核心卖点。
与巨头们的思路一样,在功能上,音频、摄像头是最明显的两大卖点。像蜂巢科技的界环AI音频眼镜,主要以音频功能为主;Rokid Glasses、XREAL、影目科技主要是AI+AR眼镜,支持拍摄、AI识别、语音识别等功能;年底,雷鸟创新即将发布首款AI拍照眼镜……
之所以能赶上这波AI眼镜热潮,离不开创业公司的技术积累。目前,国内领跑的AI眼镜创业公司在技术上均各有侧重。
比如,Rokid注重产品生态软件的开发。Rokid创始人祝铭明曾多次强调,Rokid明面上看是一家人机交互的平台企业,但本质上是一个藏在硬件产品背后的系统软件公司。最新产品Rokid Glasses搭载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其反应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两倍。
Rokid Glasses,图源Rokid官网
XREAL则将重点放在自研芯片和轻量化上。伴随此次XREAL One的发布,XREAL的发展策略变得更加清晰,主要方向就是推动空间显示的体验优化。从XREAL One看,搭载了自研X1芯片后可以实现跨设备的“空间显示”体验,克重84g,标志着AR眼镜进入到轻量化的空间显示时代。
雷鸟创新则注重用户对娱乐应用的体验。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表示,绝大多数用户希望使用AR眼镜来体验沉浸式娱乐,而非复杂的多任务应用。因此,最新发布的雷鸟Air 3眼镜也将重点放在了提升用户的观影和游戏体验上,搭载了由雷鸟创新和TCL联合研发的全新孔雀光学引擎,雷鸟创新将其称为“口袋电视”。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一触即发的“百镜大战”中,创业公司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坚持下来的公司都看到了希望。
Ray-Ban Meta已然确定了AI眼镜的想象力,与手机的二维交互不同,AI技术的加持下,AI/AR眼镜被消费者寄希望于打破三维,甚至是四维,这样的交互无疑更为高效。
如今的AI眼镜行业正处行业爆发前期,玩家们都在积极探索。这场热潮由Ray-Ban Meta带动,又将被谁二次点燃?
从整个市场来看,玩家参与度很高,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相对较低。根据GIR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从19.38万台攀升至675.53万台,但与此同时,全球智能眼镜的渗透率不足1%。
AI眼镜想要走到“iPhone时刻”,抓住AI浪潮,一个Ray-Ban Meta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玩家及爆款产品的市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