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戴火 AR 眼镜,下一代智能终端已来?AR眼镜正处于爆发前夜?|对话星纪魅族XR事业部负责人郭鹏

发布时间:2025-04-17 05:42  浏览量:16

2025 年的春天,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聚光灯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完成了一场看似“脱稿”的演讲。

然而,细心者注意到他鼻梁上架着的一副科技感十足的眼镜——星纪魅族出品的 StarV Air2智能眼镜。实时提词、字幕同步等功能,通过这小小的镜片悄然运行,辅助着这位商业巨擘的发言。

这一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再次将 AR(增强现实)眼镜这一概念推向了公众视野的涟漪中心。

这并非 AR 眼镜的首次“出圈”,但李书福的佩戴无疑为其增添了更强的现实注脚和商业想象力。它不再仅仅是极客手中的玩物或科幻电影里的道具,而是开始悄然渗透进商务、生活等实际场景。

这是否预示着,继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以 AR/AI 眼镜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真的迎来了属于它的“破局”时刻?

带着疑问,我们深入对话了这款眼镜背后的关键人物——星纪魅族 XR 事业部负责人郭鹏。

这位在手机硬件、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亲历数次技术浪潮的老兵,如今正站在 AR 眼镜产业化的最前沿。他的观察与思考,为我们勾勒出这条赛道当下真实的图景、挑战与未来蓝图。

从“尝鲜”到“刚需”:AR 眼镜的应用场景探索

李书福佩戴的 StarV Air2,据郭鹏介绍,已是星纪魅族量产的第二代带显示功能的 AR 眼镜。除了解放双手的提词功能,它还瞄准了几个核心场景:多语种实时对话翻译,让跨语言交流更自然;城市导航,类似汽车的 HUD(抬头显示),将导航信息适时、适度地投射在镜片下方视野,辅助骑行或 City Walk;以及文档阅读、闪念速记、会议助手等。

“这款产品主要覆盖商务人群、出境游人群和学生群体,”郭鹏坦言,“目前偏科技尝鲜者、数码爱好者多一些。” 这与市场上另一类不带显示屏、主打拍摄和 AI 交互的“AI 眼镜”(如 Meta 与 Ray-Ban 合作款)形成了差异化。后者更侧重于生活记录,以第一视角捕捉瞬间,并结合 AI 进行多模态识别与交互,吸引的是更广泛的日常用户和时尚人群。

郭鹏认为,这两类产品各有侧重,但最终会殊途同归。“未来是肯定要走到 All-in-One 的路子上,”他强调了两大行业共识的趋势:

一是 All-in-One,眼镜作为距离人眼、耳、口最近的终端,理应集成显示、拍摄、音频输入输出等多模态交互能力;

二是 AI Always-On,深度集成 AI 能力,无论是问答、识别还是任务执行,最终成为一个“AI 随身助理”。

星纪魅族选择了先攻克技术上最具挑战的“显示”部分。“我们其实在 2022 年就做过一款显示+拍照的眼镜预研产品,”郭鹏透露,显示技术的突破是 AR 眼镜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不可能三角”:硬件的技术枷锁与人因工程的极致追求

尽管前景诱人,但将强大的功能塞进一副轻巧时尚的眼镜中,绝非易事。郭鹏坦诚地指出了 AR 眼镜研发中普遍存在的“不可能三角”——重量、性能和能耗。这三者往往此消彼长,追求极致轻薄,可能牺牲续航或算力;堆砌强大性能,则可能导致发热和重量增加。

“产品就是取舍跟找平衡的一个过程,”郭鹏说。在他看来,眼镜首先必须是“一副好戴的眼镜”,佩戴的舒适性和美观性是第一位的。“我们非常注重它的轻量化。” StarV Air2大量使用了铝镁合金和钛合金等轻质材料,用量达到 6 克以上,占整体重量的百分之十几。同时,他们与合作伙伴首发首用了全球体积最小之一的单绿光机,“只有一颗绿豆那么大(0.15cc)”,却能达到百万尼特的亮度,以此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压缩体积和重量。

续航是另一大痛点。StarV Air2相比一代续航提升了 30%,并通过加入光线感应器等设计,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亮度以节省功耗。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拍照眼镜,拍摄时间往往在半个小时左右,这个我觉得还是有很大优化空间。”郭鹏认为,重量和续航是他个人最在意的两个持续优化的方向,目标是让用户能够“全天候、长时间佩戴”,甚至让原本不戴眼镜的人也愿意接受。

除了技术硬指标,“人因工程”是郭鹏反复强调的另一个核心。

“眼镜这个形态,由于它是戴在人脸上的,它的任何一点产品的小瑕疵都会被消费者放大。”他举例,镜腿的夹持力过紧或过松,鼻托的材质、高矮是否合适,都会直接影响佩戴体验,甚至导致用户直接退货。“你不可能说我忍一忍继续戴,用户会很敏感。”

为此,星纪魅族的团队与传统眼镜设计师深入交流,研究框型趋势、前后配重平衡、不同人群头围适应性等问题,仅鼻托就试验了超过十种材质。

对于近视用户这一庞大群体,适配方案也在不断进化。从一代的固定镜片架,到二代的免工具快拆结构,未来更希望实现光波导显示镜片与近视镜片的直接结合,做成一体化的“One piece”形态,进一步减轻重量和复杂度。目前的方案是用户可以像配普通眼镜一样,根据验光单在线上或线下合作眼镜店定制相应度数的插片,成本也与普通配镜相当。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源于对产品本质的深刻理解:AR 眼镜首先是“饰品”,其次才是“电子产品”。它必须在标准化、规模化的电子产品逻辑与个性化、多样化的时尚饰品逻辑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AI 注入灵魂:从“可用”到“好用”

如果说硬件形态是 AR 眼镜的“骨架”,那么 AI 能力则是注入其“灵魂”的关键。

郭鹏坚定地认为,“AI 是未来助力 AR 眼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尤其在过去两年,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能力的飞速发展,为眼镜的应用带来了质变的可能性。

AI 在眼镜上的应用,正从早期简单的信息查询、问答,向更深层次演进:

多模态交互深化: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音,AI 可以理解摄像头捕捉的图像,比如识别花草、商品,并以文字、语音甚至图形化的方式反馈信息。

从信息到行动:AI 不仅能提供答案,更能执行任务,如“帮我打个车”、“完成一笔支付”,连接线上服务与线下场景。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助理: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全天候、个性化的“生活助理”,理解用户意图,提供实时、自然的帮助。

“AI 大模型的知识助手,变成一个全天候的生活助手,朝这个方向去发展了以后,眼镜加上 AI 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智能的生活助理,那它的可用性就非常强。”郭鹏描绘道。这形成了“AI 能力——眼镜交互——消费者得到实际结果”的产品闭环。

据了解,星纪魅族自研了 Flyme AI 大模型,但采取了开放架构,率先接入了 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业界主流模型。

“我们会根据每一个大模型不同的特点,来灵活地做一个调用,呈现给消费者最佳的一个结果。”他以接入 DeepSeek 为例,考虑到眼镜交互的实时性需求,以及深度推理可能产生过长答案不便阅读,他们优先提供快速问答结果,用户若需更详细信息可再选择深度推理模式。“这样的话,对消费者体验来说是最好的。”

这种对 AI 能力的整合与场景化应用,是提升 AR 眼镜价值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大多数眼镜仍需连接手机作为算力和网络中介,但眼镜本身的实时性、解放双手以及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使其在特定场景下,比如驾驶、运动、工业、医疗等领域具备手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生态迷思:硬件世界的“精耕细作”

如同所有平台级硬件的梦想,构建开发者生态也是 AR 眼镜厂商的必经之路。然而,硬件生态的逻辑与软件世界不尽相同。

郭鹏认为,硬件生态有两个关键词:开放共建。开放,意味着将眼镜的核心能力,比如摄像头、显示、麦克风、传感器等,通过 SDK 等方式提供给开发者。共建,则是在合作中不断完善生态架构。

他特别强调,硬件生态可能更需要“精”而非“多”。

“如果你在某一个行业或者场景下,你有一两个能做得非常好的符合这个场景的应用,那其实它就够了。”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 App 开发者 “多多益善”的逻辑形成对比,原因在于硬件相关的开发、适配和迭代成本相对较高,周期也更长。

“每一次的变化,从硬的层面来说,它成本非常之高,不允许你在中途做太大的改变,一开始就要想好想清楚。”郭鹏说。

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不如集中资源打磨少数真正解决痛点的应用。郭鹏以听障人士的需求为例,除了基础的语音转文字字幕,开发者还能基于开放能力,开发出对门铃声、警笛声等环境音的识别与图标提示功能。“这些东西,其实我们没有这 knowledge ,也想不到,”郭鹏说,“让开发者进来,更好地开发这些功能...整个让生态更繁荣起来。”

这种“精耕细作”的生态策略,也反映了硬件产业迭代的客观规律。郭鹏称现有几十万用户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建议,如提词器翻页方式、字体大小、导入文档大小限制等细节优化,团队也在快速响应用户反馈,但硬件本身的迭代仍需遵循其固有周期。

产业链的脉动:中国优势与全球竞合

AR 眼镜的规模化,离不开背后成熟的产业链支撑。

郭鹏指出,当前产业链正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的入口:随着市场热度提升和玩家增多,核心元器件,比如如光波导片、光机、芯片、传感器等的出货量开始攀升,这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和品质的稳定。

“量产的话,我觉得我们已经跨过那一关了,现在就是如何让销量、使用量都增加上来,这样的话它的价格会持续下跌。”

他观察到,相比前几年,许多核心部件的成本已经下降到“相对来说大家能接受的一个状态”,但“还有空间”。供应商在获得更多订单和用户反馈后,也更有动力去改进产品、投资下一代技术和扩大产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凸显无疑。

“做这个行业只看中国就够了,”郭鹏断言,“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在中国完成的,整体供应链优势上,中国是非常强的。”这不仅包括单个零部件的制造,更涵盖了从设计、整合到最终组装的全链条能力,即便是海外品牌,其生产制造也深度依赖中国。

这种本土优势,也为星纪魅族这样的拥有手机、汽车业务背景的厂商带来了独特的协同效应。郭鹏列举了三点:

渠道与品牌复用:可以借助魅族手机和智能汽车已有的国内外渠道、市场认知度,快速推广 XR 产品。

供应链协同:在芯片、电池、镜头、代工组装等方面,可以利用既有的稳定合作关系和议价能力。

技术与资源共享:降噪算法、音频算法、图像处理、AI 能力、研发资源等可以在集团内部复用,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

“一个智能眼镜厂商,如果说这些算法能力、行业知识等都没有,要从头去构建,那得付出多少的研发资源跟时间成本在里面。”这种整合优势,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星纪魅族AR眼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壁垒之一。

破局前夜:爆发尚需时日,但拐点已现

尽管挑战重重,但郭鹏对 AR 眼镜的未来充满“理性乐观”。他认为,当前的市场热度与以往的“虚火”有着本质不同:

持续性而非单点爆发:不再是某款产品或某个应用的昙花一现,而是行业整体关注度的持续升温,新玩家、新产品、新事件不断涌现。

销量数据支撑:热度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星纪魅族的AR眼镜,去年四季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且今年销量持续攀升。郭鹏预测,今年国内市场总销量“最悲观的预测也在大几十万到百万台”,相比去年有翻倍甚至更多的增长。

从 Demo 到量产:主流厂商已经越过了从概念演示到可量产、成本可控的鸿沟,不再是“秀肌肉”后便无下文。

“整个趋势已经到了一定的拐点上面来了,”郭鹏判断,2025年将是 AR 眼镜在国内市场的“破局之年”。但他同时保持着清醒,“还没到那种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时候。”他认为,市场的充分认知,尤其在中国这样庞大且分层的市场,供应链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还需要时间积累。

“真正的爆发,可能还需要两三年,” 他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届时,市场体量有望达到一个“非常可观的位置上”,朝着年出货量“亿级”的目标迈进。“手机每年也是几亿部的出货量,”他以此作为参照,如果 AR 眼镜真能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和主流人机交互设备,亿级市场并非遥不可及。

在此之前,厂商的核心任务依然是打磨产品、教育市场、构建基础。“短期之内,我们最大的威胁,不是竞争,”郭鹏认为,“竞争是好事儿,大家来一块儿能把这个蛋糕做得非常大。”最终决定市场地位的,还是产品力本身——能否在核心功能、佩戴体验、成本控制上做到行业领先。

对于星纪魅族AR眼镜而言,今年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巩固现有产品 StarV Air2的优势,通过软件迭代持续优化核心功能(如翻译等);二是即将推出带拍照功能的新品,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并期待其在下半年能带来一波“非常好的爆发”。

下一块屏幕的未来,正在被书写

从 PC 屏幕到手机屏幕,每一次主流计算平台的迁移,都伴随着巨大的产业变革和商业机遇。

AR/AI 眼镜,被寄予了成为“下一块屏幕”的厚望。李书福的信任和推广,更像是为这股潜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通过与郭鹏的对话,我们清晰地看到,通往这个未来并非坦途。技术的“不可能三角”仍待突破,用户习惯的培养尚需时日,商业模式的探索才刚起步,生态系统的构建更是漫漫长路。它需要从业者如履薄冰般在技术、市场、成本、体验之间寻求精妙的平衡,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远见,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耐心。

郭鹏和他所代表的星纪魅族,以及赛道上的所有玩家,正身处这场变革的破晓时分。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但也充满无限可能的挑战。正如郭鹏所言,必须保持“归零心态”,因为“并没有一个成功的范式,或者是有一个产品形态,它就是百分之百对的。”

这束由 AR 眼镜投射出的微光,能否最终燎原,照亮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广阔天地?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未来的叙事,正在这方寸镜片之上,被重新构思和书写。而我们,正有幸见证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徐徐展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