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为什么我们总被情绪困扰?很多时候,根源不在事情本身!
发布时间:2025-06-13 00:27 浏览量:27
因为一些事,我们感到愤怒、焦虑、沮丧...
但是很多时候,根源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
说白了:情绪不好,往往是认知不够。
认知评估决定情绪。
事件(A)发生后,你对它的看法(B),直接引发了你的情绪反应(C)。
不是事情直接气着你、伤着你,而是你对事情的解读让你难受。
认知一: “他肯定是故意不理我,看不起我,针对我。” → 情绪: 愤怒、委屈、焦虑。
认知二: “他可能在忙,或者没看到消息,晚点会回的。” → 情绪: 平静,甚至理解。
就在于你脑子里的“认知框架”。
第一个认知带着敌意揣测,放大了威胁感;
第二个认知更客观包容,减少了情绪消耗。
认知一: “我能力太差了,根本应付不了,肯定要搞砸被骂。” → 情绪: 恐慌、自我否定、绝望。
认知二: “这是个挑战,也是学习机会,我尽力而为,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 情绪: 有压力但积极,专注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被自己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扭曲的认知“困”在负面情绪里。
就像戴着一副沾满灰尘的眼镜看世界,觉得一切都灰暗压抑。
问题不在世界,而在眼镜。
1. 灾难化: 把小麻烦想象成灭顶之灾。“迟到一次,老板肯定觉得我不行,要开除我了!”
2. 以偏概全: 一次失败就否定全部。“这次搞砸了,我真是个废物,什么都做不好。”
3. 过度概括: 把个别现象上升为普遍规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职场就是尔虞我诈!”
4. 贴标签: 用极端负面的词汇定义自己或他人。“我真是个loser。”“他就是个自私鬼。”
5. 读心术: 武断地猜测他人想法,并信以为真。“他肯定在背后笑话我。”
1. 觉察你的“自动化想法”: 情绪来袭时,暂停!问问自己:“刚才我脑子里闪过了什么念头?” 把这个念头写下来。
2. 质疑它,挑战它: “这个想法有证据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最坏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这么想对我有帮助吗?”
3. 收集证据,寻找反例: 用事实去检验你的负面想法。真的“总是”、“永远”、“全都”这样吗?
4. 尝试换个角度解读: 刻意练习更全面、更善意、更灵活的视角。这件事有没有积极的方面?对方有没有其他动机?
5. 持续学习,拓展认知边界: 多读书(尤其是心理学、哲学),多接触不同观点,多经历。见识广了,心量大了,能困住你的事就少了。
改变你能改变的认知,接纳你无法改变的事实。
认知的边界,就是情绪的牢笼。
升级你的认知,就是为自己安装最强大的“情绪防毒软件”。
看清了,想透了,很多情绪自然就消散了。
世界没变,变的是你看世界的眼光。
当你的认知足够清晰、足够宽广,情绪的风暴,便再难将你轻易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