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产业链交流
发布时间:2024-11-17 16:25 浏览量:13
全文摘要
在探讨AR眼镜及智能设备的发展前景时,参与者指出技术挑战与成本控制为当前主要障碍,但市场需求,特别是智能眼镜领域,持续增长。讨论强调了银木科技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未来规划,包括新产品、AI技术集成及与消费者生活的深度融合。讨论还涉及隐私保护、成本管理、市场定位及与其他智能设备的对比,凸显AI技术对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作用。整体而言,对话者对AR眼镜行业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问答
问:李总,能否先请您分享一下关于AI眼镜以及整个行业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答:当然可以。AI眼镜目前受到了极高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销量已经达到了百万级,这预示着该品类即将跨过消费者接受度的门槛,进入商业化爆发阶段。实际上,在四五年前,我们就在做AR眼镜时就提出了AR智能眼镜的概念,将人工智能(AI)和增强现实(AR)相结合,让眼镜成为日常生活中可以随身携带、使用自如的智能设备。随着AI概念的火热以及麦哲伦等公司的产品成功,AI眼镜这一名词逐渐被行业和市场所接受,并将继续深挖包括纯音频、音频加显示以及其他多模态形式的产品。
问:接下来,以目这边有哪些新的产品发布计划和时间点可以分享?
答:我们将在11月29日,在成都举办发布会,发布两款新产品。其中一款将延续我们一贯的产品思路,即打造无线一体式的AR眼镜,作为手机和平板之后的下一代移动终端,聚焦于类似手机和平板的使用场景,但性能更强、体验更佳。另一款产品则更专注于AI细分场景,深度结合AI内容和大语言模型,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关于这两款产品的详细信息和功能场景,我们会在月底的发布会上揭晓。
问:在AI眼镜产业中,目前来看哪些环节可能相对更加具备可持续性和盈利性?
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产品在日常场景中能够为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从产业链的角度看,AI眼镜作为一种能够无缝连接生活的硬件设备,其在提供AI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技术难度和售价,从而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潜力。具体到环节上,无论是技术开发、品牌建设还是市场推广,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实现AI与用户生活的深度融合,提升用户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盈利可能性。
问:当前AI眼镜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当前AI眼镜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解决好用且吸引人的产品设计问题,包括AI功能的有效性和外观的独特性。目前,各厂商都在尝试通过差异化策略进入市场,这表明尽管存在困难,但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且具有一定盈利空间。未来发展趋势上,AI眼镜可能更倾向于与墨镜进行对标,尤其是在产品定位、使用习惯以及场景应用等方面,因为墨镜具有更大的市场渗透率和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续航能力和智能化体验也是决定AI眼镜能否进一步加速渗透的关键因素。
问:AI眼镜如何避免成为“吃灰产品”?
答:要避免AI眼镜成为不被长期使用、容易被遗忘的产品,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产品设计时必须确保其功能有用性,即AI功能需真正能为用户提供价值,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次,外观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确保舒适度和美观性,使用户愿意长期佩戴,例如眼镜相比手机、耳机和手表在硬件难度上有较大差异,细节如重量、框形等都对用户接受度有重大影响。
问:AI眼镜在体验和续航方面达到了何种水平?
答:在续航方面,某款AI眼镜产品已经实现了连续使用6到8个小时,并且在待机状态下可维持24小时以上的电池寿命,基本满足了用户一天高频使用的需要。在体验层面,该产品结合AI技术提供了诸如实时翻译、智能助手等功能,智能助手能够实时显示用户的日程提醒、消息通知等信息,让用户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同时,同步获取重要信息。此外,还支持题词功能,方便用户在演讲或开会时不需拿着纸质稿子,只需在眼镜上实时显示关键词或完整文本,提升工作效率。
问:AI眼镜的主要功能及应用场景是什么?对于未来国内AI眼镜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前景有何展望?
答:AI眼镜的主要功能包括拍照、拍视频、录视频以及第一视角视频拍摄,这些功能尤其受到用户欢迎。相较于手机和其他录像设备,AI眼镜在拍摄角度和真实视角捕捉方面具有优势,提供了更便捷、贴合实际需求的拍摄体验。此外,AI眼镜还能够通过多模态识别技术分析当前场景,并向用户提供与场景相关的智能信息反馈,如周边吃喝玩乐推荐或注意事项等。预计明年国内AI眼镜市场将进入百万台量级,且如果在品牌力、产品体验等方面做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万台的年销量。随着市场扩大和技术进步,国内厂商在芯片、大模型到硬件结合等方面有机会迎头赶上,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问:国内AI眼镜产品在硬件和软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如何?
答:从硬件和软件水平来看,国内厂商在AI眼镜领域的能力已经达到了接近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程度,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各方面实力都在国内。然而,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国内厂商与雷朋、麦塔等国际大品牌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接受度上。尽管国内厂商在性能和性价比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品牌调性和用户接受度上还有待提高。
问:如何解决AI眼镜可能引发的隐私侵权问题,如偷拍?
答:隐私侵权问题并非AI眼镜所独有,而是整个科技产品普遍面临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有不同的规范要求,例如要求拍摄时发出声音或闪光提醒被拍者。对于AI眼镜而言,可通过技术手段和警示提醒来解决,比如声音提醒、视觉警示等,让用户逐渐习惯并适应这一新的拍摄形式。
问:上游元器件厂商在技术发展上是否对轻量化小型化趋势有明显影响?
答:是的,上游元器件厂商在持续的技术进步中,使得轻量化小型化产品的速度变得明显。以三年为周期来看,主营产品预计能进入35克以内。
问:关于续航能力和成本方面,您对不带显示和带显示AR眼镜的未来趋势有何看法?
答:目前大部分AI眼镜主要功能为音频播放,但随着技术发展,未来趋势会更多地倾向于有显示功能的产品。续航能力和成本方面,不带显示的AR眼镜在重量、续航及价格上与带显示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且带显示的产品在成本和开发难度上远高于不带显示的产品。
问:对于平均售价在七八百元或一千以内的AR眼镜,在降本过程中面临的最核心难点是什么?
答: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特别是当加入摄像头模组、AI底层功能等组件时,成本会大幅增加。此外,产品定义的不同也会影响其能否达到类似瑞邦美那样的性能并控制在1000元以内。
问:您认为未来三年内是否有可能实现35克以内的轻量化产品,并且这是否取决于产品定义?
答:对于轻量化产品在三年内实现35克以内是有可能的,但这确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产品定义,比如是否需要添加模组、摄像头等组件。
问:AI agent与AI眼镜如何结合,以及AI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答:AI agent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硬件的眼镜实际上是一个提供服务的抓手。能否通过眼镜这一媒介有效地服务好人,成为衡量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AI技术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将对整体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问:AR眼镜与AI技术合作中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答:在AR眼镜与科技厂合作过程中,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回归产品本质,即明确产品存在的目的和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如果产品旨在取代眼镜,则应进入眼镜销售渠道;若仅作为提供拍照、AI对话等情绪价值的消费电子产品,则可考虑做眼镜,但不适宜以眼镜为主打。关键点在于产品最终的发展程度和定位。
问:如何定位AR眼镜产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功能与需求?
答:定位AR眼镜产品应用场景需从市场角度出发,了解用户对智能眼镜和AI的期望值。同时结合自身硬件、软件能力以及大模型运用能力,盘点这些能力并与市场需求进行碰撞,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来定义产品。此外,还需关注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和功能要求,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定位。
问:AR眼镜的价格是否有可能降到200至300元?
答:AR眼镜的价格能否降至200至300元主要取决于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虽然高端和低端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不同,但理论上最便宜主流产品的售价有可能在两三年内降至两三百元,因为当前成本已经接近这一水平,进一步降低空间存在,产业链上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问:如何利用AI技术赋能AR眼镜产品?
答:利用AI技术赋能AR眼镜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如教育、文旅、日常或细分场景。可能的方向是端侧AI,或者通过手机、云端资源进行混合式结合,形成未来主流的混合式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场景开发定制化的功能和应用,以满足特定需求。
问:AR眼镜通常采用哪家公司的SOC芯片?
答:目前大部分AR眼镜厂商使用的SOC芯片供应商多样,包括国内厂家和国外品牌,如高通等。选择何种芯片主要取决于产品定义和性能要求,尤其是音频处理能力,大部分音频眼镜采用耳机手表级别的芯片即可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