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韭菜、炮灰、陪跑

发布时间:2024-11-19 08:00  浏览量:10

最近,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孩子这么多抑郁、厌学的?怎么一个个都戴眼镜,死气沉沉的?”

随后的讨论让我深深感受到,当前的教育系统确实有一些问题,正在悄悄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了“生命力”这一概念,试图解释为什么许多学生感到生活无意义、生命枯萎。

他认为,当前的教育系统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形式,在不断捕获孩子的注意力、体力和意义感,最终生产出高分。

然而,这种体系下,大多数孩子却变得越来越茫然。

很多学校追求“绝对公平”的竞争,通过分班、打乱座位等手段,阻止孩子们之间的自然联结。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不仅失去了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还感到自己像流水线上被加工的“产品”。

学校和家庭的焦虑,让教育变得像一场围绕分数的竞赛。

为了追求名校,孩子被当成实现目标的“棋子”,必须遵循家长和社会设定的轨道前行。

项飙提到,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愈演愈烈,尤其是所谓的“超级县中”。

这些学校为了抓住“尖子生”,在招生阶段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本质。

与此同时,成绩的分层也带来了隐性代价:

只有少部分孩子能脱颖而出,学校靠他们“打广告”,

但剩下的大多数却成为“陪跑者”,被“消耗”在无尽的竞争中。

这样的体系不只是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巨大压力——

大家都在忙着完成任务,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教育的意义。

生命力,听起来抽象,但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比如,跑步或健身后的疲劳感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

同样,学习和工作也可以通过适度的自主性与意义感,激发人的生命力。

然而,当行动与意识之间没有“间隔”——

也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感受和思考时,我们的生命力就会被不断消耗。

在教育中,这种“间隔”同样重要。

比如,课堂的设计能否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停下来思考“我为什么学这个”?

学校的氛围能否鼓励孩子们探索不同的兴趣,而不是整齐划一地追逐“高分”?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决定了孩子能否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自由生长的可能性。

教育的目的是点燃生命,而不是消耗它。

我们要从单一的分数评价中跳脱出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

或许,真正的好学校不应该只是生产“高分学生”,

而是能够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向。

希望这场讨论能为更多人带来思考,为教育注入更多温度和可能性。

你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探寻更好的答案!

标签: 教育 跑者 韭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