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大模型未来将分两条路发展,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4-11-21 18:12  浏览量:11

我国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周鸿祎的观点中既有独到见解也有引发争议之处。他提到,我国大模型产业面临算力芯片及数据的制约,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中国大模型的发展限制

周鸿祎指出,我国大模型产业在算力芯片与数据方面存在限制。全球算力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短板,这将对大模型的发展造成影响。以数据为例,众多互联网数据质量不佳、密度低,难以满足构建大模型的需求。据行业调查,有效可用数据占比可能不足20%,这给模型训练带来了难题。此外,数据收集还涉及到隐私等复杂问题,难以完全获取足够的数据。

中国若想推进大模型的发展,必须直面这些限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构成了整个产业迈向强大时必须逾越的难关。

大模型发展的两条路线

周鸿祎提出,大模型的发展将分为两个方向。首先,他比喻为“原子弹路线”,即不断增大模型规模。国外某些大型企业正尝试构建超大规模的通用大模型,但周鸿祎对此表示了怀疑。他认为,随着人类训练数据的日益减少,扩大规模变得愈发困难。然而,他提出了另一种途径,即通过垂直领域的数据来发展专业的大模型。他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中国。以医疗行业为例,若能开发出专门针对医疗的大模型,并利用医疗领域的知识进行训练,那么服务将更加精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需要大量通用数据,从而避免了与大型企业在数据方面的竞争。

数据使用的瓶颈与转变

数据方面,OpenAI起初依赖全球公开数据,但如今这些数据即将耗尽。同时,获取高质量数据变得尤为困难。现在,知识的密集度和品质备受关注。过去,我们以为数据量越大越好,但现在这一观念需要转变。有些项目曾因大量数据训练导致准确率不高,原因就在于数据质量不佳。然而,垂直领域能够获取到精确且高质量的数据,这对于构建小型专业模型大有裨益。比如,金融领域的数据构建模型,能够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更精准的预测。这标志着我们正从追求数据的广泛性转向追求数据的精确性。

AI硬件的尝试与挑战

近期,AI硬件市场异常火爆。周鸿祎对那些勇于尝试却失败的企业表示尊重。当前,企业投身智能硬件领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以那些试图取代手机的智能硬件为例,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手机厂商在开发系统级大模型方面,拥有不少优势。比如,360儿童手表虽然可以搭载大模型提供辅助功能,但与手机带来的体验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再开发新型硬件来取代它,困难重重。然而,一些辅助性的智能硬件,如儿童手表、智能眼镜等,在特定场合下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未来互联网的竞争趋势

周鸿祎预测,未来可能爆发一场“百镜大战”。目前,雷朋和Facebook已经推出了智能眼镜,百度也在积极跟进。看来,众多互联网公司都可能加入这一领域。智能眼镜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难题和用户接受度问题。在技术层面,比如视觉技术尚未成熟,使用智能眼镜可能会引起头晕等问题。在用户接受度方面,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手机,对智能眼镜的使用功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智能眼镜要想像手机一样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垂直领域减少AI幻觉

关于AI幻觉消除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在垂直领域引入外部知识库来对模型进行校准。比如,在法律领域,若构建一个专注于法律的专业大模型,并运用专业法律知识进行校对,就能有效减少AI生成错误信息的情况。类似的做法适用于其他领域,有助于提升大模型的输出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以教育领域为例,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知识解答。

大家对咱们国家大模型产业的发展有何看法?热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支持,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