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要走阳关道,AR要过独木桥

发布时间:2024-11-21 19:55  浏览量:15

11月18日,知名AR厂商Rokid联合依视路旗下的时尚眼镜品牌BOLON(暴龙)发布了一款AR+AI眼镜。

早前,Meta与Essilor Luxottica(依视路陆逊梯卡)延长合作关系至2030年,Rokid依葫芦画瓢。且不论Meta和Rokid,眼镜智能化的风潮的确把依视路给捧红了。

尽管Rokid用“全天候佩戴”巧妙地规避了AR眼镜当下的尴尬,但我们从分体式设计发现,似乎还是不适合长时间佩戴。如果说Rokid AR眼镜在追求新奇体验,那么另一部分厂商则寻求功能上的突破。

一周前,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发布了首款AI眼镜,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上市。在一众厂商下注酷炫的AR眼镜时,小度将注意力放在了AI功能与佩戴感受上。考虑到小米也将入局,AI眼镜的喷涌期近在咫尺。

这一部分原因或许是AR/VR算不上成功的尝试所导致的,毕竟新奇的体验与酷炫的外观都无法说服用户买单,且距离大众市场,也还有诸多鸿沟等待跨越。

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高达18.56%。如此高增速的市场空间,潜在的市场规模,足以支撑数家公司。

而Ray-Ban Meta的表现则为市场再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截至5月,出货量就已突破百万,年内出货量预计会突破200万。然而有趣的是,在9月末的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似乎没有把重点放在大卖的AI眼镜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AR/VR眼镜上,Quest 3S与AR原型机Orion。

长达2个小时的发布会,提到Ray-Ban Meta的时间不到10分钟,最大亮点是适配盲人。

AR/VR也好,AI眼镜也罢,Meta、Rokid、小度等一众厂商相继入局智能眼镜有两个核心动能,一个是乐观的市场预期,另一个是诸多可穿戴设备中,眼镜的智能化水平低,这意味着更容易带来颠覆性体验。此外,相较其他产品,眼镜的沉浸体验,为应用、交互,乃至AI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机遇。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硬件与软件产业的成熟,也是AR/VR与AI眼镜喷涌的催化剂。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小型化之后,眼下AR眼镜芯片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要性价比有基于联发科的MTK方案,要极致性能可以选择高通方案,在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还有紫光展锐的W517。

SoC芯片与光学显示模块在成本中占到大头,其中SoC大约占到35%,而光学模组受良率影响,成本占比最高能达到43%。这意味着,AR眼镜短期在性价比方面并不占优势,反观AI眼镜,相对而言有更亲民的价格,更容易实现大众化。

软件方面,AI⼤模型技术快速发展,多模态、强化学习、语⾳识别&语义理解等相关技术进步,给AI重塑智能眼镜,带来了更⼴阔的想象空间。事实上,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让原本磕磕绊绊的AR路线,被AI眼镜给超了车。

眼下,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走向显示增强的光波导方案和以Birdbath为代表的光学显示方案,产品如魅族StarV View、XREAL Air 2、华为VR Glass等。这条路径主打全新的视觉体验,其优势集中在沉浸式的娱乐与游戏领域。

第二条是近两年快速兴起的AI眼镜,不具备显示增强,而是依赖AI语音实现人机交互。虽然不具备AR眼镜的沉浸式体验,但却能够提供不一样的智能化体验。

Meta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时布局AI眼镜与AR/VR眼镜的厂商。“Ray-Ban Meta,首先本身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国内一家AI眼镜厂商表示,在硬件扎实的基础上,这款AI眼镜依靠低延迟响应与听音乐、接打电话的刚需,实现了很不错的销量。

“硬件可以找成熟眼镜品牌,但软实力相对要难很多。”

最接近Meta的可能是小度这类有AI底层技术积累的玩家。光子星球了解到,明年发售的小度AI眼镜不是简单的把AI塞到硬件里,而是将AI系统化。

背靠百度文心大模型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底座,小度打造了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统,在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感知、拟人化呈现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呈现,而领先的模型路由架构(MoE),能够灵活调度不同的模型,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更⾼效、更精准、更经济。

另一阵营则是魅族、华为、Rokid这类厂商,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智能硬件的“硬属性”,并嵌入到自身硬件之中。

AR/VR 眼镜等一直是各公司看好并且持续投入的方向,但受限于产品形态、重量、技术、使用场景等多方面制约。Apple Vision Pro与PICO的近况折射出AR/VR眼镜所面临的挑战。

美国分析公司Appfigures数据显示,9月Apple Vision Pro在9月新增10款应用,涨幅明显放缓,开发者对这款需要杀手级应用的新设备的热情正在消退之中。参照iPhone和iWatch的历史很容易发现,两款产品在上线后一年内,应用规模都破万。而截至目前,适配Apple Vision Pro的应用还不到2000个。

PICO的情况也不算不上乐观。

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sales in 口径),PICO在中国VR市场的份额占比接近6成。即便如此,PICO也在收缩战线,调整架构与优化员工。

曲高和寡的价格阻碍用户入手,且不论Apple Vision Pro,PICO 4 Ultra超过4000的单价仍算不上亲民。价格阻碍大众化,而重量则限制了用户体验。由于分体式设计,不考虑绑带与电池,PICO的前端重量为341克,远远超过AI眼镜不超过百克的重量,而小度明年上半年将要发布的AI眼镜重量仅为45克。

目前来看,从用户需求出发的AI 眼镜,在轻便性、续航等方面有更好的体验,更容易普及到大众市场。AR/VR眼镜寻找杀手级应用未免有些削足适履,何况培养用户习惯无比耗时,对于用户而言像是“昂贵的玩具”。AI眼镜则反其道而行之,围绕功能展开,且平移了一部分移动生态。

前文提到,对于 AI 硬件产品⽽⾔,核⼼不是单纯的硬件问题或单纯的模型问题,而是软硬件结合与端到端优化的能力,这一观点也适用AI眼镜。哪些模型放在端上、哪些放在云上,如何让硬件的传感器、芯⽚、存储的组合更适配我们的需求,如何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做平衡。

早前发布的小度AI眼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法。

16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与自研AI防抖算法,无论是静态场景还是运动场景下,都可以有稳定的拍摄表现。除了支持第一视角“边走边拍”外,基于大模型能力,通过与百度地图位置服务以及百度百科、百度搜索内容生态的深度融合,使得小度AI眼镜还可以“边走边问”。

此外,大模型在多模态交互能力上的提升,在小度AI眼镜上也有很直观的体现。不仅支持全双工语音对话,可以随时打断插话,快速响应,对于图像、文本,甚至是实物等视觉信息,小度AI眼镜也能够进行识别分析,并基于此提供实时的翻译总结、个性化推荐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小度AI眼镜还首次在端侧加入了卫星定位功能,并且支持蓝牙和WiFi两种网络连接方式,使得其可以摆脱对手机APP的依赖,稳定的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

一家AI眼镜创业者认为,用户在购买智能产品首要心智并非新奇,而是实用与功能性在前,新奇体验在后。

相较AR/VR眼镜,AI眼镜基本摆脱了重量与续航无法兼顾的问题。小度AI眼镜采用低功耗的电路架构设计,同时优化了结构堆叠,具备长续航+快充的能力。

对比业内50小时续航与4小时连续音乐播放,单次充电70分钟的主流水平,小度AI眼镜续航达到了56小时,可连续播放音乐超过5小时,充满电也仅需要30分钟。

“小度们”的野心

AI眼镜的路线,绕开了AR/VR眼镜“没有杀手级应用”的问题,或许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早在几年前,智能音箱便曾有过类似成功的尝试。如今看来,智能音箱延伸出诸多形态,无屏到带屏,独立到嵌入,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智能化入口。而相比智能音箱,轻量化、可穿戴的AI眼镜,可适用场景会大得多。

这或许是打赢了智能音箱之战的小度,进一步拓展到AI眼镜的底气之一。

另一方面,无论AI眼镜还是AR/VR眼镜,都呈现出整合视听的形态与功能,接下来或将与手机、手表构筑新的可穿戴生态。

正因如此,在Meta完成开荒之后,小度、小米、字节等厂商的跑步入场,也让智能眼镜加速分化:AI眼镜偏重于现实主义,聚焦功能与场景;而AR/VR眼镜偏重于沉浸式体验,还将继续等待杀手级的娱乐应用出现。

标签: 眼镜 pico 阳关道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