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让孩子生命力不断萎缩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5-01-31 20:05 浏览量:7
当我无意间点开《十三邀》那期泛着冷光的访谈画面时,北大教育学专家林晓英教授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胸口:"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孩子生命力不断萎缩的过程。"屏幕里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正对着镜头说"我学习的意义就是为了超过别人,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大截",他推眼镜时泛白的指尖,让我想起去年在补习机构看到的学生——他们校服袖子下藏着的自残疤痕,像爬满手臂的暗红色蜈蚣。
这期节目我反复观看了三遍,每次都像在解剖一具教育的标本。林教授谈起1999年大学扩招时,我翻出泛黄的《高等教育年鉴》,那些冷冰冰的数字突然有了温度: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激增至159万,但200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陡降至50%,随后的20年里,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据说2025年会达到1200万。这让我想起邻居王叔家那个整天关在房间里的儿子,202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现在还在送外卖偿还助学贷款。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教师办公室吗?"林教授转述某县城校长的这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去山区支教的朋友那做客时的情景。那个用塑料布补窗的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视频的语音朗读英语,而三十公里外的省会重点中学,智慧黑板正实时连接着剑桥大学的公开课,迥异的场景,发生的事却没有任何不同。而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这个场景里荒诞得像个黑色幽默。
我盯着节目里那个说要"干掉别人"的学生,他眼里闪烁的亢奋让我想起股票交易所的红绿数字。当他说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过上好的生活"时,窗外的晚霞正把补习班的玻璃幕墙染成血色。这些孩子不知道,他们正在把人生压缩成Excel表格里的排名函数,而函数终有溢出报错的那天。
林教授在节目中提到外国的双轨制教育大致是让热爱并擅长学习的持续学习,让热衷技术的走技术实干路线,这让我想起在慕尼黑技工学校见过的场景:17岁的机械学徒在车间调试数控机床,他的工作台贴着歌德《浮士德》的诗句。这种将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熔铸的教育,恰似武侠小说中"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反观我们流水线般的高中走廊,墙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像极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入场须知。
那个说"要熬过漫长黑夜才能看夕阳"的评论者,大概没见过凌晨三点重点高中的自习室。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女生边打胰岛素边刷理综卷子,她的保温杯里永远泡着西洋参——这类"励志故事"正在短视频平台被包装成新时代的悬梁刺股。当我们把"苦难美学"异化为教育勋章,那些本应盛放青春朝气的生命,正在题海深处无声窒息。
节目尾声林教授说到"教育是具体的"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曾经的学生发来消息:"老师,我在敦煌修复壁画呢,您当年在我作业本画的星星,比莫高窟的飞天还亮。"这让我想起电影《死亡诗社》里站在课桌上的少年们,教育真正的魔力,或许就藏在这些跳出标准答案框架的瞬间。
给学生留一点空间吧,让他们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幸运地站在颁奖台,但我们起码可以确保的是让他永远不会出现在天台,毕竟对于社会来说,你的孩子迟早是要拿来用的,而对我而言,孩子是拿来爱的。